柏银山甘肃省玉门市柳河学校735215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二、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1.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创设了如下的问题:(1)出示一个用钢丝围成的圆,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呢(化曲为直法)?(2)出示一个塑料板圆,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呢(滚动法)?(3)怎样量出我们学校圆形花坛的周长(测绳法)?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设置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疑,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识,思维得到了有效地拓展。
2.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的思维。小学数学教材本身比较枯燥,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学习奇偶数时,可以借助学生的学号,可以让学号是奇数或者偶数的学生分别站起来,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情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增强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3.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学习比例尺时,提前带一张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观察北京到上海之间的距离,学生都摇头表示不能测量。我说:“没关系,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们就能测算了。”通过这一情景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就能聚精会神地投入到课堂当中了。学习乘法的应用时,创设商店买东西的例子,假设让学生到商店买2.5千克苹果,每千克4元钱,让学生计算;或者买作业本,一本2元,买4本。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学生会发现乘法的用处,也理解了什么时候该用乘法。教材和生活相结合,创造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良好的数学推理过程,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知识面。
4.自主互动探索,训练思维的广阔性。自主探索是学生在学习中要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互动交流是学生彼此交换想法,探寻解题的突破口。在这个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思维模式出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接下来的交流中,转换角度去重新思考,在这样的碰撞和矛盾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也会逐渐形成。比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的解题思路特别窄,同样的问题,换一种问法就不明白了。这其实就是思维的广阔性比较差,在分析问题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问题稍微有些变化就不知所云。以小学一年级“比大小”的问题为例,如果教师将两根长短不同的铅笔放在桌子上,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哪根较长,哪根较短,但如果教师放置了三根铅笔,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时,有的学生就会出错。这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大家一起找出正确答案。在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就不会出错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通过方法指导与小组交流寻找最佳的解决对策,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