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红1孙志辉1赵亚利1赵巧针1侯韶静1康彩英2胡琪1
(1.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河北定州073000)
(2.河北省定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河北定州073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INF-a)、白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断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28例,分别在发病后24h、72h及第7天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6mL,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INF-a)、白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连续变化,并分析INF-a、IL-6、IL-1β水平与反应病情严重程度的格拉斯哥评分(GCS)之间的相关性,同期抽取门诊健康查体者22例做对照分析。将入组患者依据入院时病情程度评分(格拉斯哥评分)分为轻度组(GCS≥12分)、中度组(8≤GCS≤11分)、重度组(GCS≤7分),比较3组患者血清INF-a、IL-6、IL-1β水平差异。结果:起病后,脑出血组患者血清INF-a、IL-6、IL-1β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患者24h、72h及第7天血清INF-a水平[(87.52±21.38)比(194.41±28.01)比(141.52±31.85)pg/mL,F=3.037]、IL-6水平[(49.17±12.36)比(124.94±19.46)比(72.49±23.51)pg/mL,F=3.218]、IL-1β水平[(75.17±21.418)比(121.83±26.85)比(62.28±17.36)pg/mL,F=2.895],血清中INF-a、IL-6、IL-1β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起病后72h水平达到高峰,血清浓度变化与GCS评分变化趋势趋同。血清中INF-a、IL-6、IL-1β水平高低与与反应患者病情程度的GCS评分关系密切,呈显著负相关。血浆INF-a浓度与GCS评分(r=-0.597,P<0.05),血浆IL-6浓度与GCS评分(r=-0.604,P<0.05),血浆IL-1β浓度与GCS评分(r=-0.486,P<0.05)。依据患者临床病情程度(GCS)分组显示,起病后72h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脑出血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INF-a[(69.17±19.33)比(131.52±21.47)比(197.28±29.18)比(16.82±6.29)pg/mL,F=3.218]、IL-6[(51.83±13.16)比(83.16±21.63)比(138.39±24.18)比(21.74±8.16)pg/mL,F=2.949]、IL-1β[(37.38±17.39)比(87.39±24.19)比(153.19±25.29)比(11.37±7.18)pg/mL,F=3.037],4组患者血清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发生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白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明显升高,随病情发展呈先升后降变化规律,其变化趋势与病情程度评分变化趋势一致,上述指标血清学浓度与反应病情严重程度的格拉斯哥评分关系密切。
【关键词】脑出血;评分;肿瘤坏死因子-a;白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
【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675-02
基底节区脑出血是自发性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也是造成患者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易损区域。脑出血发生后,血红蛋白及其分解代谢产物进入周围脑组织,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免疫、炎性反应[1]。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a(INF-a)、白介素家族成员是炎性反应的重要细胞因子。既往研究表明[2,3]脑出血后发生神经炎性反应的标志是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而INF-a、及白细胞介素家族部分成员是活化小胶质细胞产生的主要促炎细胞因子[4]。课题试分析脑出血发生后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NF-a、白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及不同病情程度的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断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28例,男67例,女61例,年龄(59.27±8.51)岁,患高血压时间(8.37±2.63)年。入组患者诊断均符合刘鸣主编《神经内科学》中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且发病后均经颅脑CT检查证实为基底节区脑出血。排除标准为:1、发病前1个月内患者存在发热等急性系统性感染性疾病;2、患者既往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系统严重疾病;3、患者存在严重心力衰竭及肝肾功能不全。入组患者经定州市人民医院科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自愿入选本研究。
1.2研究分组:入组患者依据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分为3组。轻度组(GCS≥12分)53例。男,27例,女26例。年龄(57.18±4.29)岁。中度组(8≤GCS≤11分)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龄(58.31±5.05)岁。重度组(GCS≤7分)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57.95±5.14)岁。对照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56.92±4.76)岁。4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检验指标:患者入院后分别在发病后24h、72h及第7天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6mL,3000r/min离心,弃上清液,置-20°C冰箱备用。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INF-a)、白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连续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TNF-a及IL-6及IL-1β,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进行。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2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F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脑出血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点炎症指标比较:脑出血组患者24h、72h及第7天血清INF-a水平[(87.52±21.38)比(194.41±28.01)比(141.52±31.85)pg/mL,F=3.037]、IL-6水平[(49.17±12.36)比(124.94±19.46)比(72.49±23.51)pg/mL,F=3.218]、IL-1β水平[(75.17±21.418)比(121.83±26.85)比(62.28±17.36)pg/mL,F=2.895],血清中INF-a、IL-6、IL-1β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起病后72h水平达到高峰,血清浓度变化与病情评分变化趋势相同。血清中INF-a、IL-6、IL-1β水平高低与与反应患者病情程度的GCS评分关系密切,呈显著负相关。血浆INF-a浓度与GCS评分(r=-0.597,P<0.05),血浆IL-6浓度与GCS评分(r=-0.604,P<0.05),血浆IL-1β浓度与GCS评分(r=-0.486,P<0.05)。起病后,脑出血组患者血清INF-a、IL-6、IL-1β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3讨论
氧化应激及机体免疫炎症反应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已经有较多研究[5,6]证明了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病理生理作用,但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的炎性反应作用机理研究较少[7,8]。出血后除血肿的占位效应导致的脑组织初次损伤外,血液成分的释放,凝血酶及血红蛋白降解产物的增多也可诱导机体炎性爆发反应及补体级联反应失控。血肿周围的中性粒细胞迁移积聚,单核细胞转变为巨噬细胞,引起小胶质细胞活化。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引起肿瘤坏死因子-a、白介素-6及白介素-1β释放增加,血清中水平升高。研究发现脑出血后血清中INF-a、IL-6、IL-1β水平变化的规律,有助于抑制过激炎症反应或寻找细胞因子拮抗剂为临床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寻找新的治疗手段。
研究发现起病后,脑出血组患者血清INF-a、IL-6、IL-1β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患者24h、72h及第7天血清INF-a、IL-6、IL-1β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起病后72h水平达到高峰,血清浓度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变化趋势相同。血清中INF-a、IL-6、IL-1β水平高低与反应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GCS评分关系密切,呈显著负相关,即血清中INF-a、IL-6、IL-1β浓度越高,GCS评分越低,反应患者临床病情越重。依据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GCS)分组显示,起病后72小时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脑出血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4组患者血清INF-a、IL-6、IL-1β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脑出血发生后,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出,细胞分解代谢产物等原因可以导致明显的氧化炎性反应,其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病情发展关系紧密。由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出血位于上下行神经纤维传导束走行区,出血量的变化与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关系密切。研究结果发现脑出血后72小时血清INF-a、IL-6、IL-1β水平与脑出血患者预后关系密切,临床上反应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各组患者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高低明显不同。提示我们可以依据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对患者病情及脑损伤程度做初步判断。
综上所述,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发生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白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明显升高,随病情发展呈先升后降变化规律,其变化趋势与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变化趋势一致,上述指标血清学浓度与反应病情严重程度的格拉斯哥评分关系密切。
参考文献:
[1]周涛,祝春燕,赵超贤,白细胞介素-1β在脑出血患者血清中的表达[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8):270-271.
[2]石秋艳,李倩,姜进克,等.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脑出血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8):727-730.
[3]朱捷,吴寿岭,王艳秀,等.高敏C反应蛋白对新发脑出血危险的预测价值[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6):469-472.
[4]李博,王婉宇,焦保华.脑出血的损伤机制及治疗方向[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1):1481-1483.
[5]张宏业,邓庆平,蔡桦杨,等.益气活血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炎症介质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3):222-225.
[6]朱占胜,吴明灿,张家均,等.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白介素-6、18、27变化及临床意义[J].广东医学,2011,32(6):762-763.
[7]霍春青,李芳芳,李爱英.脑出血的治疗现状及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2):6839-6841.
[8]郭丹丹,艾青龙,李玉兰,等.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及其机制[J].2013,21(5):396-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