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人工全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

陈凤珍

陈凤珍(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骨科351100)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对268例人工全髋置换术后患者按常规护理外增加加强病情观察,早期活动,实施正确的功能锻炼,相关的健康教育指导,使用基本预防,机械性预防,药物性预防等护理措施。结果268例患者有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6-8d后患肢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结论系统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或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3-0070-02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因髋关节疾病,外伤而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日益增多以及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方式改变,中国人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发生率大幅度升高,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作为骨科大手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患者围手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通过对该类患者进行术前DVT危险度的评估,术后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及不必要的痛苦。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9年6月-2011年12月共收治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髋臼发育不良,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行髋部手术患者268例,其中全髋置换142例,股骨头置换46例,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80例。根据ACCP指南评估手术的危险分级,本组全组病例均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极高危险患者。全组病例男172例,女96例,年龄最大96岁,最小42岁,平均68.6岁。住院9-27天,平均14.3天。住院期间全组患者中3例发生典型症状的DVT(3例患者在6-8天内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经彩色多普勒检查或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6~8天后患肢肿胀消退,治愈出院,全组病例未出现肺栓塞。

2护理体会

2.1术前准备

除骨科大手术常规检查外,应着重检查凝血四项[1]。辅助检查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静脉造影,排除术前心脏、腹部、盆腔及其他部位的静脉血栓。

2.2术前护理

2.2.1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骨科手术患者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以致病,而疾病又反作用于心理状态,以至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患者对全髋手术缺乏可比性信息,加之术后功能恢复状态又不确定,多数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耐心地疏导和解释,给予诚挚的安慰和鼓励,介绍术式的优点及本院开展的情况,并安排患者与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见面,以消除其思想顾虑,使其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2.2术前宣教:加强营养,戒烟、酒;治好体内其他的感染病灶:如鼻窦炎,牙龈炎,手脚癣;停服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向患者详细讲明术后早期活动对术后预防并发症的作用及其对手术效果的重要性。对老年和接受能力差的患者耐心解释,反复讲解各种功能锻炼的方法、要点及重要性,使患者能够理解、掌握、积极配合,从而主动锻炼。

2.3术后护理

2.3.1密切观察骨科手术后DVT发生的高峰是全髋关节置换在术后1~4d内,术后小腿DVT的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只有严密观察术后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情况,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若患肢突然肿胀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应严密观察皮肤色泽、温度及患肢肿胀程度的变化[2]。测量大腿中下1/3处及小腿下1/3处的周径1次/h,并与健侧比较,如患者感觉患肢有肿胀感、疼痛、活动后加重,周径明显增大,皮肤发梗、潮红、皮温增高,表明有可能发生DVT。同时注意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烦躁不安等肺栓塞症状,若同时伴有血压进行性下降,应高度怀疑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处理。因此术后的严密观察并注意鉴别诊断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组有3例患者在6~8天内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经彩色多普勒检查或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6-8天后患肢肿胀消退,治愈出院,全组病例未出现肺栓塞。

3预防护理

3.1基本预防护理措施

术后返回病房后,护士应立即开始下肢按摩,由远端向近端挤压肌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术后抬高患肢时,严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术后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足踝关节的主动规律活动,增加股四头肌主动等长收缩,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促进静脉回心血流[3],从而预防下肢DVT的发生。鼓励病人每天3-4次进行肺功能锻炼,如扩胸,深呼吸,吹气球,咳嗽排痰等运动,达到增加肺活量清除积痰的目的,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如病情允许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逐渐增加肢体各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及行肌力锻炼[4]。劝吸烟的患者戒烟,避免因尼古丁等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和增加血液黏稠度。术后6小时进食清淡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黏滞度的食物,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进水量,以防便秘和尿结石。

3.2机械预防护理措施

主要用逐级加压弹力袜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机械方法预防。其作用是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阻止深静脉扩张,保护静脉内膜不受损伤,并有防止下肢静脉血流迟缓、促进血液回流、增加静脉血液流速的作用,从而减少静脉淤滞,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可根据患者年龄、手术时间长短及手术等级,单用长腿弹力袜,或弹力袜加加压装置。弹力袜穿着长度从足部到大腿根部,要特别注意,不能在袜的近端有弹力圈,以避免近端压力太大,影响静脉回流。

3.3药物预防护理措施

药物预防是预防DVT的根本措施,而基本预防和机械预防是药物预防的辅助措施。遵医嘱术后4-6h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每日1次。用药时间7-10d。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肢体的肿胀程度、肤色、感觉、浅静脉充盈情况,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时难以判断肢体是否存在肿胀,可用皮尺测量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进行两侧对比,以了解肿胀情况。在抗凝治疗期间最常见并发症为出血,要注意调控补液速度,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等指标,密切注意观察全身是否有出血斑点、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手术切口出血、泌尿系统和消化道出血及注射部位出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4注意保护静脉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患肢,避免人为造成静脉管壁损伤,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时,应给予稀释,缓慢静脉滴注。

4功能锻炼

早期锻炼对更好地恢复功能,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极为重要。术后伤口疼痛消失1-3d即可在床上练习股四头肌运动、踝关节跖曲背伸运动、膝关节及足部活动,以主动锻炼为主,辅以被动活动。开始每2h一次,每次5-10min,逐渐增加锻炼强度,以不疲劳为宜。拆线后可在床上练习坐起,3~7d可扶拐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下床不坐低椅,坐凳时患肢自然下垂,不曲身向前,避免髋关节屈曲不超过900具体锻炼方法:

4.1下床的正确姿势:将患肢移近床沿,将小腿慢慢下降,尽量不要将体重放在患侧,健侧手扶助行器,患侧手扶床沿,慢慢站立。

4.2用助行器行走正确的姿势:适用于初期的行走训练,为使用拐杖或手杖作准备,助行器先向前移动,后迈出患肢,再迈出健肢。

4.3用拐杖的正确姿势:站立后,先出左拐,迈右脚,出右拐,迈左脚。

4.4上下楼梯的正确姿势:上楼梯时,健肢先上,拐杖与患肢留在原地,下楼梯时,患肢和拐杖先下,健肢后下。

5护理体会

DVT是全髋关节置换等骨科手术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5],国内研究表明其发生率与国外报道接近。其发生深静脉栓塞的高危期常在骨科大手术后24h,在此期间要密切观察双下肢静脉回流情况,24h后应鼓励患者进行离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通过对该类患者进行术前DVT危险度的评估,术后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及不必要的痛苦。通过对本组病例的护理,我们体会到严密的病情观察,早期活动,实施正确的功能锻炼,相关的健康教育指导,细致的生活护理,恰当的心理疏导,准确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用药原则,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认真的指导患者掌握康复期功能锻炼的要领,对预防人工全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生根,毛强骨科大手术前后凝血系统相关指标改变对监测DVT发生的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8,14(5):863-864.

[2]宁宁,杨晓春.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6,12(15):1392-1393.

[3]吕厚山.现代人工关节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0.

[4]王秀芳,于文秀.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7):6.

[5]邱贵兴.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6.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