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岿然(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病理科122000)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0231-01
1、临床资料
死者张某某,女,45岁,农民,于2006年3月8日11:00时,因“失眠、胡言乱语,到处乱走10天”,以“分裂样精神病”为初步诊断,住入某医院,给予对症治疗:“①氟哌啶醇1.5支、海俄辛1.5支肌注,均为1次/日。②睡前口服阿立哌唑1/2粒、阿普唑仑0.4~0.8mg。”……,2日后出现“心难受”,恶心、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血压偏高,脸黄,饭量减少,停用氟哌啶醇、海俄辛,停用阿立哌唑,给予静滴能量合剂500ml。……,3月11日凌晨3:00时呕吐一次,4:00时尿床一次,10:30时左右,患者自述“脖子疼”,查体未发现其它阳性体征。11:45时患者出现面色、口唇紫绀,意识丧失,呼之不应,颈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心音消失,呼吸、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临床死亡。
2、病理解剖检查
⑴尸表情况
成年女性,身长165cm,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暗红色尸斑分布于背、腰、四肢屈侧未受压处,指压不褪色;尸僵存在于上肢、双肘、膝、踝关节处。头发呈黑色,长约12cm,双眼结膜、角膜混浊,瞳孔固定,等圆,直径均为0.5cm,眼睑、眼球结膜黄白色,口腔及双鼻孔无分泌物及出血。右手背3、4掌骨间见注射针痕数个,并见皮下出血,面积约2.5×2.0cm。左臀部见注射针痕6个。皮肤粘膜无黄疸,浅表淋巴结不大。
⑵解剖大体所见
颅腔:硬脑膜与颅骨无粘连,大脑表面回宽沟浅,右海马沟回可见切迹(照片1)。右颞叶见有一出血腔,大小约5.5×4.5×3.5cm,内有暗红色坏死样物,其周围邻近组织呈灰白、灰红色,质极软,易碎(照片2);与之相隔0.3cm右颞叶近枕部有一囊腔,大小约为3.0×2.0×2.8cm,内壁较光滑(照片3),(固定后)病变总范围大小约为6.0×6.0×5.0cm。余大脑实质切面灰白色,无出血点。小脑大小为12.0×6.0×3.0cm,桥脑及延髓大小为5.5×3.0×2.0cm,切面未见异常。
颈部、胸腔、腹腔检查:(略)
⑶显微镜下所见
神经系统:大脑右颞叶病变处由大量异型细胞构成:细胞大小不等,排列密集,异型性明显,可见较多梭形细胞及瘤巨细胞,其间血管数量较多,内皮细胞增生明显,瘤组织内可见较多片状坏死及出血(照片4、5、6)。周围大脑神经细胞轻度增生、肥大。中脑、桥脑、小脑及延髓未见著变。
3、病理解剖学诊断
右颞叶胶质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Ⅳ级),(固定后)大小约为6.0×6.0×5.0cm,并瘤内出血(约80余ml)及囊性变,伴脑疝。⑵……
4、讨论
胶质母细胞瘤是大脑最好发的肿瘤,大约占颅内肿瘤的12%~15%以及星形细胞肿瘤的50%~6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累及成人,高峰年龄介于45~70岁之间,平均年龄53岁,男性比女性高发,男女之比为1.5:1。胶质母细胞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皮质下白质,最好发的部位是颞叶(31%)、顶叶(24%)、额叶(23%)和枕叶(16%),最经典的发病部位是额叶。除了继发于WHOⅡ级弥漫型星形细胞瘤或间变型星形细胞瘤,通常病史短,半数以上小于三个月,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神经功能障碍,如癫痫、头痛和性格改变等,其中最危险的是颅内压迅速增高。随着医学影像学(CT、MRI)的发展、进步,临床诊断不难。
本例患者起病较急(自发病到死亡约10天),表现神经功能症状较重,临床(内科、精神科)医师未做CT检查(以除外颅内器质性病变),造成误诊、误治,病人病情急剧恶化,出现瘤内出血、颅内压迅速增高、脑疝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