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IF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PLIF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

文春盈李开春刘美

文春盈李开春刘美(云南省曲靖市中医医院655000)

【摘要】目的探讨PLIF技术(腰椎后路椎间减压,CAGE植入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以往手术护理的不同点,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58例有手术指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PLIF技术治疗,经给予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术后体位、并发症预防、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护理。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患者术后3—7d即下床活动,随访3—6个月,42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5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1例症状无明显缓解。结论PLIF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位、固定效果好,患者恢复快,给予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及患者的恢复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PLIF技术椎间盘突出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034-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症,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主要症状为腰痛伴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多为单侧,急性发作时常剧痛难忍,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及睡眠。80%—90%病人经非手术治愈,10%—20%病人需手术治疗。我科采用PLIF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根据手术给予系统的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手术疗效,防止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1年3月收治患者58例,男46例,女12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3.7岁。病程30d—26年,住院天数12—38d,平均住院日17.5d。全部病例均有腰痛伴下肢麻木及放射性疼痛。伴有间歇性跛行21例。X线摄片检查及CT检查,部分行MRI检查。L3—4间隙突出5例,L4—5间隙突出33例L5—S1间隙突出20例,合并两个及两个以上间隙突出者53例,所有病例CT或者MRI显示椎间隙狭窄、椎管、椎间孔狭窄。

1.2方法

58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患者俯卧位腹部下垫“U”型或“八”字型垫,避免腹部受压,以减少出血,双膝关节部用“O”形垫,防止缺血,行后路中线切口。在C型臂指示下行PLIF(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Cage椎间植入,植骨融合术。术前给予心理护理和术前指导为重点,术后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功能锻炼等护理。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绝大多数患者,对治疗即充满希望,又害怕手术失败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患者诉说,掌握其思想动态,进行心理疏导,并请手术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教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加安全感,使患者心情放松,情绪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

2.1.2术前观察。观察患者腰腿痛的性质、程度,下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的变化。有无尿潴留、尿失禁、大便失禁等异常,协助患者做好必要的术前辅助检查,了解其检查结果。

2.1.3术前指导。由于腰椎手术时不能随意活动,所以术前需进行体位训练,教会患者功能锻炼的技巧。如轴型滚动翻身方法,直腿抬高动作和腰背肌的锻炼,练习床上使用便器。指导患者进行肺功能训练,练习深呼吸,避免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

2.1.4术前准备。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如皮试、备血、被皮等。术前禁食12h,禁饮6h,排空胃肠道,防止发生麻醉并发症,术前30分钟静滴抗生素,留置尿管。

2.2术后护理

2.2.1体位术后24h,患者取仰卧位,卧硬板床,保持脊柱平直以压迫伤口有利于止血。仰卧时枕头不宜过高,平卧6h后开始给予翻身并按摩骨突部位。翻身时让病人双手交叉于胸前,双腿自然屈曲一名护士扶肩脊部,另一名护士托臀部及下肢,同时将病人翻向一侧。肩脊部及臀部垫数枕支撑。侧卧时,头可略抬高,便颈部与躯干保持保持一直线,不向任何方向偏离[2]。每2—3小时翻身1次,保持腰椎稳定,预防压疮。

2.2.2病情观察

2.2.2.1引流管的观察该类手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防止渗血积聚造成对脊髓的压迫。术后24—72h引流量≤50ml/h可拔管,过晚可引发逆行感染[3]。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转、滑脱、逆流和堵塞。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严密观察切口及敷料情况,有无渗血、渗液及脱落。

2.2.2.2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椎间盘手术可能因牵拉,拉伤脊髓或硬膜外血肿压迫,造成脊髓损伤,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腰腿痛症状有无改善,双下肢的感觉,活动情况,麻木是否减轻及括约肌功能有无改善或丧失等。多数患者术后腰腿痛应当有不同程度缓解或消失。

2.2.3并发症处理

2.2.3.1脑脊液漏加强引流液的观察,若引流袋内引出淡黄色液体,同时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拔除引流管,取头低脚高位,降低脑脊液压力,以利于硬脊膜破裂口修复,同时垫枕卧床7—10d。

2.2.3.2椎间隙感染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在术后三天尤其重要,如术后发热,腰部阵发性抽搐疼痛,血沉增高,为椎间隙感染的映兆,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2.2.3.3脊髓马尾损伤观察下肢感觉与运动情况,有无足下垂,腱反射有无异常,有无鞍区麻痹及大小便失禁等,与术前对比,倾听患者主诉,如症状加重应考虑神经根、脊髓、马尾损伤的可能。警惕椎管内出血压迫脊髓,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2.2.3.4深静脉血栓手术当天对下肢进行由远心端向近心端的按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患者仰卧位时,抬高下肢,膝部保持在心房以上,小腿保持在膝部以上,麻醉苏醒后配合“踝泵”锻炼,这样有利于小腿静脉回流,防止水肿及深静脉血栓。

2.2.4功能锻炼术后坚持合理、科学的功能锻炼是巩固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有报道指出,腰伸肌肌力要比屈肌下降明显,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应加强对腰屈伸肌的锻炼,特别是腰伸肌的锻炼。腰椎功能是由肌力、活动度、协调性共同组成的。为使腰椎功能恢复,在对肌力进行加强的同时也应对患者的协调性和条韧性进行加强锻炼[4]。

2.2.4.1直腿抬高锻炼术后第一天开始指导患者仰卧做双下肢直腿抬高锻炼。开始患者抬腿较困难时,可手提大脚趾给予协助。抬高高度以患者感觉腰部微疼为宜,持续10—15s,每天5组,每组以双腿交替各做10次开始,逐渐增加次数及高度。也可做空中蹬车活动,直腿抬高运动,使神经根上下移动、牵拉、松弛,同时也利于其炎性反应尽快消退,使其在局部组织修复中避免发生粘连。

2.2.4.2行走训练根据患者情况,术后3—7d,可配带腰围下床活动。为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及肌无力,现协助患者系好腰围,抬高床头,现半卧位30分钟;然后侧向床边,将腿垂于床边,胳膊将身体支撑起,坐10分钟后无头晕眼花等不适症状,再协助其利用腿部肌肉的收缩站立、行走。下床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逐渐增加活动量。

2.2.4.3腰脊肌锻炼术后一周可帮助患者进行腰脊肌锻炼,尤其强调腰伸肌的锻炼。开始可采用仰卧抬臀举腹法锻炼,患者取仰卧位,双臂与骶尾部紧贴床面,腰部向上抬起。如患者情况允许,可进行“五点支撑”和“飞燕式”拉伸脊柱,进行脊伸肌锻炼,锻炼的次数和幅度依个人具体情况而定,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2.2.5出院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疗法,在出院前1—2d对其进行指导。患者出院时如须乘车,应取侧卧位,以缓冲手术部位受颠簸震荡的外力作用,防止因颠簸引起的脊椎横向运动。嘱继续卧硬板床,术后3个月内需间断配带腰围,吃饭睡觉时可取下。术后半年内避免腰部负重和剧烈运动,防止再损伤;坚持腰脊肌锻炼至少6个月;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的站、立、坐、行和劳动姿势;减少慢性损伤的发生。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3讨论

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文献报道其术后满意率可达79%—93%,融合率为88%—96%,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彻底减压,辅以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大大提高腰椎术后即刻及远期的稳定性,患者可早日下床活动。和各文献报道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术后一般均需2—6周下床活动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患者长时间卧床,是造成肌肉萎缩及功能的丧失。如果患者多卧床1d,则需要多1周的时间才能使腰部肌肉恢复正常[5]。因此,如何让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要目标,对本组58例患者的护理效果表明,给予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配合治疗,护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康复、手术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德玉,袁文,王新伟,赵杰.腰椎伤病诊断与治疗.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80.

[2]陈庆敏.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杂志.2003.6(02):53

[3]张晶,刘佳,刘永玲.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护理进展[J].CHinJConvalescentMed,Apr.2009,vol.18,No.4:334.

[4]丁晖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护理研究及进展[J].吉林医学2011.32(09):1818.

[5]李霞,奚继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CAGE植入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9):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