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和16排螺旋CT在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DR和16排螺旋CT在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何伟生

(浙江省天台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浙江天台317200)

【摘要】目的:观察将DR和CT应用于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我院放射科收治的120例颈椎病患者临床治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单纯应用DR诊断,试验组则是联合DR和16排螺旋CT诊断;结果:试验组检出率100%高于对照组73.3%,且P<0.05;结论:相比于单纯DR诊断,DR联合16排螺旋CT诊断颈椎病的检出率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颈椎病;DR;16排螺旋CT;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5-0143-02

当前,颈椎病已经成为临床上比较常见一类疾病,又常常被称为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炎,该病症主要是因为患者的颈椎发生退行性病变,从而引起颈部神经、脊髓、血管等发生损伤,颈椎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肩颈僵硬、呕吐等。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并且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因此漏诊率或者误诊率较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DR和CT被广泛应用在颈椎病诊断中。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一般资料来源于2015年6月—2018年8月我院放射科收治的120例颈椎病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心悸、头位性猝倒等症状;颈部活动过程中上述症状加重,特别是颈椎侧后弯后伸时,头晕更为明显。排除伴有恶性肿瘤、骨代谢疾病、急性炎症以及幽闭恐惧症患者[1]。应用简单数字表达法将患者分为60例试验组和60例对照组。试验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为(37.5±6.2)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2±0.3)年;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为(37.4±6.2)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1.3±0.5)年,应用数据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单纯应用DR诊断。诊断方法如下:应用我院的数字化DR摄影机对患者颈椎正位、侧位、斜位常规摄片,正位摄片主要观察患者枢环关节是否脱位,齿状突是否骨折或者缺位等,认真观察患者第7颈椎、钩椎关节和椎间隙情况。侧位摄片主要是观察患者曲度有无改变,椎间盘弹性有无变化,并观察骨赘和椎间隙变窄的情况。如果患者不符合DR摄片检查标准,为了避免误诊,需要按照相关诊断标准,再次对患者实施DR诊断,从而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1.2.2试验组试验组行DR+16排螺旋CT诊断。DR诊断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待DR诊断结束后,行16排螺旋CT诊断:应用我院16排螺旋CT机对患者颈椎扫描。首先取患者的仰卧位,对患者颈椎的横断位开展螺旋扫描,扫描的范围包含患者颈1椎体的上缘、胸1椎体水平部位,选用骨窗、软组织窗的图像。当CT扫描结束后,对C2-C7椎间隙进行重建,将层距设置为2mm,层厚设置为2mm。

1.4统计学方法

观察指标应用SPSS21.0数据统计软件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

2.结果

2.1两组患者检出率对比

两者患者在经不同技术诊断后,试验组检出率100%高于对照组73.3%,经统计分析差异明显(P<0.05),具体如表所示。

表两组患者检出率对比[n(%)]

3.讨论

颈椎病属于常见的慢性退行性病变,起病缓慢,多因颈部急慢性软组织损伤使局部发生出血、渗透、无菌性炎症等,然而在自我修复、吸收时出现结疤、粘连等病理现象,导致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隙狭窄,压迫或对神经根造成刺激。近年来,我国的颈椎病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出现年轻化趋势。临床研究发现,颈椎病的病理过程主要有三种:一是椎间盘膨出,导致脊髓核压迫神经根、脊髓脊动脉,二是钩椎关节伴有病理损伤,从而导致小关节脱位;三是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引起椎体骨间隙变窄或者形成椎体体骨赘。颈椎病的发病时间较长,并且绝大部分患者伴有复杂多变的症状,严重会导致患者出现手臂发麻、头痛等,所以及早采取准确的诊断手段是治疗颈椎病的关键[2]。传统临床上诊断颈椎病主要应用X线检查,由检查医师借助X线片对患者正侧位和左右斜位,但是因为技术方面的限制,X线诊断准确率不如DR和CT高。

在上文中,比较了单纯DR诊断和DR+16排螺旋CT,结果发现DR诊断联合16排螺旋CT诊断的检出率100%高于单纯DR诊断检出率73.3%,且P<0.05。其中DR诊断技术为一种直接的以数字化输出的X射线摄影的诊断手段,其主要特征是获得的X线影像信息会在第一时间以数字的形式输出,从而便于及时查看结果,方便诊断。相比于X线,DR诊断技术的灵敏度更高,这样诊断技术可以将传统的X线比较难的分辨的微小病变准确地检查出来,从而迅速诊断骨质增生,将DR应用在颈椎病诊断中,能够准确发现颈椎前、后、侧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改变、颈椎间隙变窄、椎旁韧带钙化、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等等,因此DR已经成为临床上对颈椎病诊断和分型的有效手段之一。而16排螺旋CT应用在颈椎病诊断中主要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能够更加全面且详细的观察颈椎间盘病变;二是能够应用更薄的层厚进行扫描,从而清楚地显示微小结构;三是具有重建功能,在对患者开展椎间盘横断扫描时,能够在矢状面、冠状面重建并三维成像,不仅便于观察椎间盘病变和横突孔在是否发生变形、变小,而且还可以多方位观察椎体骨质增生和钩椎关节突退变,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矢状面观察患者椎间盘脱出是否对硬膜囊造成压迫,因此将弥补了DR诊断颈椎病诊断不足[3]。

综上所述,通过对颈椎病患者应用DR+16排螺旋CT的方式诊断,可以极大地提升诊断准确率。这主要是因为对颈椎病患者进行DR诊断时,CT检查是重要补充,特别是16排螺旋CT检查中的重建术,能够提升诊断率,将DR和16排螺旋CT共同使用,相互弥补了各自缺点。

【参考文献】

[1]郑红,贾节蕾,王鑫.DR与16排螺旋CT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7,38(03):164-166.

[2]谭志坚.DR与16排螺旋CT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N].泰山医学院学报,2015,36(07):820-821.

[3]杜俊平.DR与16排螺旋CT对颈椎病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3):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