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晓惠(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湖南长沙410005)
【摘要】随着国内急救事业的发展,院前急救在急诊科的急救工作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内院前急救的现状与国外相比,存在着体制、人员、配置等方面的很多不足,本文对提高急救护士的风险管理意识,提出必要的防范措施,以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确保医疗护理的安全。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3-0266-02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一个子系统,是急救过程的前沿阵地。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事故以及突发的灾难发生,均需要在现场进行紧急的初步救治,以维持伤病员生命体征的稳定,而后快速转送至就近的或有相应急救能力的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救治。文章对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及实施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院前急救护理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最初4min,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最初30min。如果没有院前急救争取到这关键的几分钟,院内设施再好、医生的医术再高明,患者也难以转危为安。所以,院前现场急救是否及时、诊断是否正确、措施是否得当都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安危和治疗效果。
2院前急救的特点
2.1社会性强:随机性强院前急救活动往往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患者的随时呼救、病种的多样性、意外伤害事故以及突发的灾难等,都具有不可预测性,要求医护人员掌握全面的急救理论和技能,这就使院外急救逾越了传统的分科范围。
2.2时间紧迫: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一有呼救立即出车,一到现场立即施救。即使对无生命危险的急诊患者也要紧急处理,刻不容缓。这种紧迫不仅表现在对患者的救治上,也表现在要及时缓解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惧。
2.3流动性强:院前急救流动性大,服务区域广。可以使附件的工厂、学校、居民点,也可能是跨区域,对重大灾害事故进行增援。
2.4环境局限:现场急救条件一般较差,如地方狭窄、光纤阴暗、人群围观等,给听诊、测量患者体征、注射等救治工作带来苦难。
3院前急救护理的原则及实施要点
3.1院前急救护理的原则:①先救治后运送:对垂危重伤病员先做开放气道、心肺脑复苏、控制出血、骨折制动、止痛等重要而有价值的工作后再转运;②先重伤后轻伤:优先抢救危重者,随后抢救病情较轻者,遵循“先重后轻”的原则;③急救与呼救并重:在有成批伤病员和多个救护人员在现场的情况下,急救与呼救应同时进行,以尽快得到援助。只有一个救护人员在现场则应先施救,然后再呼救,以取得援助和法律见证人;④先排险后施救:在实施现场救治前,先要排除环境危险,再实施救治工作。
如救治电击伤患者,应切断电源后再进行救治;⑤先止血后包扎:当患者有大出血又有创口时,首先应采取各种方法止血,然后再消毒伤口进行包扎。
3.2院前急救护理实施要点:①院前常规护理:在做完护理评估后,护士应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常规的急救护理措施包括给患者取合理舒适的体位,建立静脉通路以维持循环功能,保持气道通畅以维持呼吸功能,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为创伤患者松解衣服,协助电除颤、心电图检查,及对症处理如包扎、固定、止血、止痉、止痛、止呕、止喘等;②患者体位护理: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的体位。休克患者取中凹卧位。抬高头胸部,是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昏迷患者取平卧位时将头偏向一侧或取侧卧位,以防止分泌物、呕吐物吸入气管而窒息;呼吸困难患者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这样可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并且使膈肌下移,以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改善呼吸;脑外伤患者取头高足低位。患者仰卧,头部垫高15~30cm,以减轻颅内压,防治脑水肿;猝死者将其置于复苏体位即仰卧位,并置于硬地板或木板上,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其他如腹痛患者应曲双膝于腹前,以减轻腹部张力,缓解疼痛;脚扭伤导致肿胀时,应抬高患者下肢,以利于血液回流;③循环功能护理: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对创伤出血、休克等危重患者,保证快速而通畅的液体输入,对在短时间内扩充血容量极为有力。对于所有需要建立静脉通路的院前急救患者,尽量选用留置针静脉输液,一方面可以保证液体的快速输入,另外在患者躁动、体位改变和转运中针头均不易脱出血管外或刺破血管。
院前急救要能快速、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减少伤残率和病死率,必须每个环节准确到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样才能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这就要求要求医务人员把握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措急救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患者身边,以最科学的手段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给急救工作赢得更多时间,维持患者生命,提高急救护理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顾雪坤.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J].现代医院,2008,2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