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日语专业学生听力提高的因素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影响日语专业学生听力提高的因素及对策

姚泉

姚泉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410205

摘要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语言过程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听力技能的培养是专业日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听力教学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应充分认识到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在听力教学中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注重听力策略的训练,以此来有效地提高日语专业学生听力教学效果。

关键词听力理解语言性障碍非语言性障碍

国际日语水平测试1级由文字词汇、听力理解、阅读语法三部分构成。大部份的考生都会觉得听力考试是最难以提高的部分,由于听力的失败而与国际日语水平测试1级失之交臂的学生亦不乏其人,于是便有了听力考试成绩的分数决定着能力测试成绩好坏的说法。虽说这种说法有些偏颇,但是有一定的道理。

山本曾经就听、说、读、写四技能对留学日本的中国日语学习者进行过详细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众多测试中,中国日语学习者在语法结构、词汇及阅读理解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很多学生因听力拖后腿而功亏一篑。

一般学生常将听力差归咎于词汇量小、说的太快,教师则认为学生平时“听”的太少。其实听力技能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很强的技能,囊括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心理和逻辑思维等各种因素,自成体系而又相互联系,因而听力往往成为专业日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提高听力技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得到更为合理的指导,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数次听课纪录的归纳分析,来探讨影响日语专业学生听力提高的因素及对策。

一、听力理解的结构

听力理解过程是将有声的语言通过媒体传到人的大脑并加以理解和消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语言过程和创造的思维过程。根据フォード丹羽的分类,听力理解的结构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接受声音信息圯②音素音节的分辨圯③运用大脑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结构知识进行注释圯④综合考虑上下文的条理性和逻辑关系进行理解。

也就是说言语声波先传到听者的耳蜗,接着,听觉神经把该信号传到听觉语言中枢,引起这一区域的思维活动,对收到的言语信号进行分析、辨别、归类。听者要从中分辨出语言的最小单位———音素,并分辨出哪几个音素构成音节,哪几个音节构成独立的意义单位;然后将这些独立的意义单位与自己大脑里储存的信息相对照,运用大脑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结构知识进行注释;最后结合内容上下文的条理性和逻辑关系理解言语信息。

二、影响日语专业学生听力提高的因素

一般说来,影响日语专业学生听力迅速提高的因素可以分为语言性障碍因素及非语言性障碍因素。具体如下:

1.语言知识的影响。听力是听和理解的总和,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人们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势必导致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反应跟不上。语言知识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单词发音不准,辨音、听音能力不够,如长短音、拗音与非拗音、促音不分等。由于缺乏日语听说的语言环境,不少学生语感差,单个的单词或短语能够听出,但遇到连词成句后的连读、重音、语调等变化时不能正确分辨。另外,词汇量不足,学生记单词大多靠死记硬背,而不善于总结单词拼写与读音之间的关系,没有一定的词汇量,便无法将符号与所代表的词联系起来,更不用说句子。还有语法的影响,由于对语法知识的一知半解,在听力过程中,学生抓不住关键词,且时常会曲解句意。

2.听力习惯的障碍。许多学生在听到一段语音信息后,习惯用中文逐词逐句翻译出来,然后再进行理解,这样影响了反应速度和记忆效果。其次,由于日语听力语速较快,而汉语句子结构、词序等与日语差异很大,所以依赖汉语来理解句子不仅速度慢且容易造成理解错误。另外,一部分学生一见生词,思维就停留在对词意的思考上,无暇顾及内容,往往是听了上句错过下句,当然也就无法听懂整段话的大意。

3.对日语听力的不重视。有的学生认为考试中主要考的是读写知识,听力所占比重较小,而且也缺乏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价值,所以他们认为只要把语法、阅读理解等一些知识学好了也可以考高分,而且听力部分还可以进行主观猜测,说不定还能猜对几道题。这种对听力不重视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了听力水平,也使一些学生在听力教学中和测试中存有侥幸心理。

三、提高听力技能的策略

1.创造环境,培养听的习惯。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坚持让学生合上书本,先听教师介绍背景、情节,然后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最后打开课文再看再听。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应Vol.31No.7Jul.2010-170-多提供表示所学内容的直观图象或教具,培养学生用日语直接进行思维的能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由浅入深地反复训练,尽可能让学生多听日语,感受语言信息的刺激,同时锻炼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听力中的记忆思维是记住输入的信息并能在以后回忆或再识输入信息的思维技能。

听力的训练过程一般分为听前、听中、听后三个环节。而教师在这三个环节中的角色也绝不是一个“看官”,听前要注意选材、创设情景、鼓励和帮助学生预测;听中要适当提示、引导,不断提供帮助;听后要进行有效反馈、总结经验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信心。

2.重视技巧,提高听的效果。听力技能是一个综合技能,包括单词、句子、语篇水平等各方面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具体来说,听力训练应着重培养以下三种技巧:

(1)有选择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学生们听音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力求听出每个词、每句话,对话语的每个词赋予同等注意力,唯恐漏掉一点儿信息。有时这是办不到,也是不必要的。听文字材料的目的是要在了解文章大意、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抓住重要事实、要点和细节,尤其是一些重要数据。对含有「誰」、「何時」、「どこ」、「何」、「何故」等的句子更应留意,它们往往载有重要的信息。至于遇到个别听不懂的词或句子,可暂且放过,坚持听完全文,有时理解了全文,个别的词也就明白其含义了。听力练习可采取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在练习中,学生必须从录音中筛选必要信息去解决某个难题或完成某项任务。

(2)预测和猜测能力。听懂话语的过程是一个“意义重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的过程,听者必须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常识及背景知识对语音信号进行解码,再把解码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保存,以备此后重建和预测信息。由于人所表达的思想都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关系,所以听者可以根据上下文关系,用词的含义及语调等的变化,对某些没听懂的部分进行合乎情理的猜测,也可以根据前文提供的“线索”对某些未知因素进行预测。预测和猜测可激发于听音的开始阶段,并贯穿于听音全过程。

(3)记录能力。做笔记是听力训练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除了单一地接收信息外,还要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并记录。所以笔记要求学生对听力的理解不是笼统的、模糊的、单凭选择题和填空题的题干来提示信息含义的,而应该是具体的、有主次的。教师可以用中等长度的比较口语化的片段,训练学生区分主次观点的能力以及记录典型细节和例证的速度;可以通过新闻体文章或短文,训练学生抓关键词的关键内容;可以通过长篇演讲、专题报告,训练学生分清主次信息,使记录的内容逻辑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主题明确。另外,学生最好会自己拟定一些速记符号,以帮助记忆与回想。好的笔记最突出的特点是简洁、实用、明白。笔记能力的训练着眼于学生将来有独立担负以记录为手段的工作的能力。

3.诱发兴趣,增强听的动力。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利用各种时机向学生介绍日本文化背景,日本历史、地理、文化风俗、趣闻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丰富的文化背景对提高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另外,多变的听力训练形式、竞争机制的引入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目前听力教学法的发展还不完备,许多教师还在奉行着老一套教学模式:讲单词、放录音、对答案。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这不能不令我们思考,如果听力的课堂形式就在于录音机、单词表、磁带和标准答案这些硬件设施的使用上,那么学生不如自学来提高。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检测试题。常见的检测题多为填空补缺、选择等。教师在掌握学生日语程度的前提下,对测试题型进行不同的设计,能从不同角度检测听力教学效果,多层次满足视觉、心理要求,增加听力教学和训练的趣味性。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的差异,试题设计难易搭配,分别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听力测试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日语词汇、语法和交际用语等知识,要求学生耳、眼、手、脑同时并用,保持良好心态,高度集中注意力;注意审题,在播放录音的间隙中快速浏览题干,尽量获取信息;抓住其他词语,记下场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动向、运算、起因、结果,要归纳综合分析判断;听短文既要听懂又要全文理解;把握好第一印象,领会意图,边听边做。

“听”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听”不仅是取得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语言规范化和加强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中心环节。而听力理解的过程则是一个接受、理解声音信息的过程,是听者对说者所传来的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一般说来,影响学生听力迅速提高的语言障碍主要有:语音词汇量小、句子和篇章水平上的障碍。影响学生听力迅速提高的非语言障碍有:文化背景知识匮乏、心理障碍、缺乏逻辑思维等等。听力教学中尚有许多值得进一步认识、探索的问题,只要按一定的教学规律,选择最佳的教学媒体,一定会找到听力教学中的金钥匙,为提高学生的听音理解能力和应试成绩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蒋祖康.学习策略与听力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3).

【2】フォード丹羽順子.日本語能力簡易試験(SPOT)は何を測定しているか-音声テープ要因の解析[J].日本语教育,1995(86).

【3】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设,1997.

【4】山本富美子.中国人日本語学習者の有声?無声破裂音と聴解力の習得研究[J].日本语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