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临床意义

马林伟

马林伟(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改变在心绞痛患者发病及诊治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选择92例心绞痛患者作为实验组和50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又根据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组),分别监测各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比容。结果实验组患者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红细胞比容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监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对病情的评估和药物疗效的判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绞痛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4-0198-02

血液流变学是对机体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相关参数进行的物理流变学检测,它对临床上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均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血管类疾病[1]。血液流变学改变是心绞痛(anginapectoris)患者冠脉硬化、血栓形成的关键病理生理过程,监测心绞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对病情的评估及用药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研究通过检测92例心绞痛患者全血黏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比容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血液流变学改变在心绞痛发病和诊治过程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2年5月就诊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并确诊为心绞痛的患者92例作为心绞痛组,其中男50例,女42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为61岁。根据WHO《缺血性的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以及国内外心绞痛临床分型标准将实验组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SAP组)49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组)53例。选择经冠脉造影、ECG、观察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心绞痛和其他影响血流变疾病的健康受试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8岁。

1.2检测方法实验组患者在试验前7d停止服用所有抗心绞痛物及影响血液成分的药物,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受试对象实验前测量血压,并留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采用LSY-V6A自动血流变仪(北京普瑞生)测量血液黏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比容,检测方法和操作步骤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绞痛组与对照组各项检测指标比较心绞痛组患者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红细胞比容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心绞痛组与对照组各项检测指标比较(x-±s)

组别n全血粘度(mPa•s)血浆粘度(mPa•s)红细胞比容(%)

高切低切

心绞痛组924.751±0.602*9.772±1.576*1.565±0.107*44.826±3.002▽

对照组504.090±0.2287.903±1.2411.032±0.08142.095±3.10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

2.2实验各组间检测指标比较SAP组和UAP组患者全血黏度及血浆粘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血液黏度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实验各组间检测指标比较(x-±s)

组别n全血粘度(mPa•s)血浆粘度(mPa•s)红细胞比容(%)

高切低切

SAP组494.733±0.694*9.643±1.329*1.547±0.096*44.304±3.593

UAP组534.791±0.510*▽9.815±1.434*▽1.585±0.104*▽45.903±3.161

对照组504.090±0.2287.903±1.2411.032±0.08142.095±3.10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SAP组比较▽,P>0.05

3讨论

血液流变学无论是在基础医学还是在临床医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可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血管功能及器质性的病变。临床上监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对各类疾病的预测、诊疗方案制定、疗效评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广泛,尤其是集中在心脑血管类疾病。

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导致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胸前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脉硬化的因素很多,包括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因素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机体血管物理性质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密切相关,因此监测机体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疾病的病情评估有重要临床意义[4-5]。本研究显示心绞痛患者的全血粘度及及血浆粘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液黏度略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可能提示心绞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病情的发展程度。在临床上监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对病情的评估和治疗药物疗效的判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容易受到患者自身、设备、检测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在临床工作中要全面考虑,综合判断,如何规范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和制定行业统一标准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秦任甲.血液流变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

[2]周中山.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研究[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7):360-361.

[3]袁进,顾为望.血液流变学在临床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7,17(7):406-409.

[4]张泸萍,唐灵通.探讨血液流变学检测对6种常见疾病的临床意义[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1):72-73.

[5]韦慧玲,蒋翠霞,师勇等.血液流变学及其各项指标在临床上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