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工务段北京市丰台区100071
摘要:随着列车提速和重载列车的开行,线路周期性与随机性变化叠加引起的线路晃车现象日益突出,特别是在道岔处最为明显。通过对道岔病害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养护维修方法。对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道岔;病害;整治
引言:
在铁路线路设备中道岔是铁路轨道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岔本身构造复杂,强度低、零件多、受冲击大、容易变形、磨耗造成列车晃车病害,是制约列车行车速度和行驶平稳的重要原因。道岔是不同线路之间连接的重要部件,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这些道岔逐渐出现了一些病害,造成线路几何尺寸变形,道岔使用寿命缩短,增加了维修成本。
一、道岔常见的病害
(1)道床翻浆冒泥
混凝土枕道岔翻浆冒泥主要是由于更换道岔时,封锁时间短,施工准备不足或受既有线纵断面赢下影响致使枕下清碴厚度不足,排水不良造成。特别是道岔头、尾处受电务信号机座影响排水,冒泥更加突出。
(2)岔枕爬行、偏斜
道岔投入运营一段时间后,极易出现岔枕爬行、偏斜,主要集中在转辙部及尖轨跟端附近,特别是连接杆处较为突出,影响框架尺寸。上述病害主要是由于连接杆处道碴缺少、不易捣固形成吊板等原因造成的,尖轨跟端主要由于列车碾压、冲击力过大,造成接头病害,加剧道床板结及扣压力不足等原因形成的。
(3)尖轨爬行
限位器其前后间隙要求在(7.5±1.5)mm,但由于尖轨跟端的连接除夹板阻力外,仅有三套扣件的压力,在列车的碾压作用下,极易造成尖轨爬行超限,使道岔转换阻力增大。防止尖轨爬行采取的办法是保证支距扣板、轨距杆与轨底边缘的密贴及螺栓的扣压力。
(4)尖轨侧弯
由于制造、运输、存放及装卸等原因造成尖轨侧弯,上道后造成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轨距超限,尖轨侧磨,列车通过产生晃车。
(5)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
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的主要原因一是基本轨框架尺寸不符合规定,框架过大。二是电务开口及动程不符,调整片使用不当造成的,除此还有以下几种原因:a.尖轨50m断面内刨切长度不够;b.尖轨顶铁过长;c.转辙机的位置与尖轨动作杆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直线上;d.基本轨弯折点错后;e.基本轨或尖轨有硬弯。
(6)轨距扩大,特别是尖轨前、尖轨、及辙叉前后
《修规》规定,提速道岔尖轨尖端轨距正负1毫米,提速道岔铺设时,尖端轨距均不超限,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尖轨、辙叉前后轨距超限,而且数量较大,并且改正后维修时间较短。由于列车的冲击,产生了一个较大的横向水平力,而且道岔前后、方向和水平较大以及导曲线轨距扩大等加大了水平横向作用力,使钢轨产生横移,导致轨距扩大,还有辙叉查照间隔好护背距离不好,也会加剧轨距扩大。
(7)辙叉部分病害
辙叉是整个道岔的中心,它的稳固对整个道岔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所以辙叉也是病害发生率较多的地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辙叉空吊。这是因为维修保养中捣固不实,造成辙叉较低,辙叉前后高低不平,软硬不均,道床病害,翻浆冒泥等。2)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超限。主要原因是扣件松弛,叉心磨耗、飞边,加之列车冲击。叉心掉块。这是因为叉心较低,叉心前后高低方向不好,产生高低差,加大了叉心的作用力,使叉心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力。
(8)道岔方向、水平不良
形成原因:1)在道岔更换施工中道岔中心与设计中心不符,未及时拨正。岔后通长岔枕位置不正,未考虑上下行标高相差过大,造成上下行渡线衔接不良。2)岔心两端断面与钢轨断面有一定误差,造成岔心前后引轨方向不良。3)在列车的反复碾压下,直股胶垫较曲股胶垫薄,造成直股存在不易发现的小漫坑和水平三角坑。
二、道岔常见病害的整治方法
(1)道床翻浆冒泥
解决的办法是使用CD-2型道岔捣固机对混凝土枕道岔进行高起道,通过这种办法增加道岔枕下清碴厚度,恢复道床弹性,基本解决了70%以上道岔冒泥问题,其它30%左右的道岔由于受线路纵断面坡度的限制无法用高起道方式解决,主要车间采取人工全断面破底清筛办法,更换道碴进行解决。
(2)岔枕爬行、偏斜
解决方法是将岔枕通过角钢连接,形成钢带框架,增大岔枕爬行阻力,尖轨跟端保持接头平顺。整组道岔及前后保证道床饱满,各种螺栓扣压力达到标准,对道岔连接杆处拆除后进行捣固、消灭空吊板。
(3)尖轨爬行。
经对比试验表明,解决尖轨爬行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尖轨跟端接头夹板和钢轨的下额及轨底斜坡与夹板接触部分打磨除锈后,用10.9s级高强大六角头螺栓代替原普通接头螺栓,使用增力搬手,确保尖轨跟端接头螺栓扭力矩达到1500N.m或将尖轨跟接头冻结,并保证接头柜面平顺。
(4)尖轨侧弯
为解决此项问题,我们将研制出“推拉式液压尖轨调直机”,调直尖轨解决尖轨侧弯问题。对能矫直的尖轨,利用施工天窗或维修天窗使用氧气乙炔烤尖轨的轨腰和轨底矫直尖轨,对侧弯较严重的利用备用尖轨进行更换,将换下的运回工厂,进行整治。
(5)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
如属框架原因应及时调整,如因开口不当应督促电务共同处理,尖轨调整片不能一味在一动连杆处加厚,应采取撤出一动调整片,加厚二动调整片,同时加大一动动程的方法加以解决。
(6)轨距扩大,特别是尖轨前、尖轨、及辙叉前后
尖轨前、尖轨、及辙叉前后使用绝缘轨距杆将两股钢轨固定,防`止轨距扩大,使用加宽轨距挡块,消灭轨距挡块与钢轨之间的离缝,特别是辙叉部分在护轨与辙叉之间安设螺栓是否松动,复紧螺栓,达到螺栓扭力,防止钢轨横向移动,减少列车的冲击力。
(7)辙叉部分病害。
整治方法:1)清筛辙叉部分的道床,防止翻浆冒泥,要保持排水良好。2)捣固时要捣实,叉心及前后接头要捣实。辙叉要略高于护轨,及时消除辙叉前后接头的高低、水平、方向和轨距超限。3)复紧扣件螺栓,达到扭矩标准。打磨辙叉及接头飞边,使叉心理论尖端侧面保持平顺。
(8)道岔方向、水平不良
解决办法:1)做好道岔前后线路的整修,经常保持高低、方向平顺,整治道岔方向时以直股为基准。对道岔前后线路方向不良且经常发生变化的地段,测定道岔位置及前后大方向,然后埋设地锚拉杆。2)超平线路,对上下行标高相差35mm以上的岔区进行抬道整治,相差在35mm以下的岔区,均匀顺坡。3)捣垫结合作业。除用道岔捣固机或手动电镐按规定进行捣固外,对个别空吊板及水平不良处所,在轨下或辙叉下加垫不同厚度的调高垫板进行整平,特别是更换辙叉心后,通过加垫不同厚度的调高垫板,做好顺坡,可以消灭辙叉前后的高低、水平不良。4)方正轨枕到标准位置。
几年来通过对提速道岔的病害分析和采取合适的对策,基本解决了提速道岔上述多种主要病害。通过使用新研制的专用工具,改善了职工的作业条件,使各项作业达到了规定的技术要求,确保维修后的提速道岔达到了原设计标准。
【参考文献】
[1]铁路线路修理规则[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10。
[2]沈相鲁,铁路道岔养护,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3]刘启山,60AT-12号单开道岔的铺设与养护,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
[4]童大永,铁路轨道[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