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前脑多巴胺D1受体调节丙泊酚麻醉苏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基底前脑多巴胺D1受体调节丙泊酚麻醉苏醒

李科1佘廷志1刘书明1付豹2(通讯作者)

1.遵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麻醉科563000;2.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563000

摘要:目的:探究基底前脑(BF)多巴胺D1受体是否参与调节丙泊酚麻醉诱导和苏醒过程。方法: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建立BF微注射模型并随机分为D1受体激动剂(chloro-APB)组,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组和生理盐水(Saline)组,n=8。观察BF微注射SCH23390、chloro-APB或Saline对丙泊酚麻醉诱导和苏醒时间的影响。结果:BF微注射chloro-APB加速丙泊酚麻醉苏醒(P<0.05),对麻醉诱导无明显影响(P>0.05);微注射SCH23390产生相反的效应;微注射Saline对丙泊酚麻醉诱导和苏醒时间均无影响(P>0.05)。结论:BF多巴胺D1受体参与调节丙泊酚麻醉苏醒和皮层EEG觉醒,没有参与麻醉诱导过程。

关键词:基底前脑;多巴胺;丙泊酚;苏醒

基底前脑(BF)接受来自下丘脑和脑干促觉醒神经核团的神经投射同时又发出神经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和海马区,担任着网状上行觉醒系统和皮层中继核的作用,主要负责调节觉醒、意识和皮层的低压快波[1]。多巴胺是脑内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受体主要分为D1和D2两大家族,这两种受体主要分布在伏隔核、BF和大脑皮层。然而,基底前脑内的D1受体是否参与调节全身麻醉引起的意识消失和苏醒过程,目前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拟借助脑区微注射技术探究BF多巴胺D1受体在丙泊酚麻醉中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成年雄性SD大鼠(250-350g,9-14周龄)由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许可证号:SCXK(渝)2007-0005。饲养于遵义医学院“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SPF级动物房。动物房温度维持在22-26℃,相对湿度60%±2%,大鼠可以自由活动,获取纯净水和标准化饮食。所有实验流程遵循遵义医学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规定。

1.2BF微注射模型构建

首先,使用戊巴比妥50mg/kg腹腔麻醉,待大鼠翻正反射消失后,剔除头部毛发。用耳棒固定大鼠头部,酒精消毒皮肤后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沿颅骨中线做一纵行切口,充分暴露颅骨表面Bregma和Lambda点。根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定位BF(AP-1.3,ML-2.5,DV5.0)和左侧前额叶(AP3.7,ML3.2,DV1.7)。使用颅骨钻小心钻透颅骨,并用细针小心挑破硬脑膜,使用夹持器将微注射套管插入BF区。待大鼠恢复1周后进行下一步实验。

1.3给药流程

将建模后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D1受体激动剂(chloro-APB)组,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组和生理盐水(Saline)组,每组8只大鼠。动物实验多以翻正反射消失(LORR)和翻正反射恢复作为判断动物意识消失和恢复的替代指标[7]。

测定LORR:将大鼠放进麻醉诱导箱适应10min,10min后开始基底前脑微注射chloro-APB(0.5μg/μl,0.5μl)或SCH23390(0.5μg/μl,0.5μl)或Saline(0.5μl),微注射速度为0.25μl/min。微注射结束后,开始尾静脉泵注丙泊酚48mg/kg/h,直至大鼠LORR。麻醉诱导时间即为LORR时间,是从开始泵注丙泊酚到大鼠LORR时间段。

测定RORR:将大鼠放进麻醉诱导箱适应10min,10min后模拟临床麻醉快速诱导,尾静脉快速推注11mg/kg丙泊酚。大鼠LORR后,尾静脉泵注丙泊酚48mg/kg/h,泵注丙泊酚15min后开始BF微注射chloro-APB(0.5μg/μl,0.5μl)或SCH23390(0.5μg/μl,0.5μl)或Saline(0.5μl),微注射速度为0.25μl/min。丙泊酚持续泵注时间为30min,停止丙泊酚输注后,将大鼠置于仰卧位,观察大鼠RORR。若大鼠从仰卧位,自己翻转为四脚着地的俯卧位,则判断为RORR,代表大鼠意识恢复。麻醉苏醒时间即为RORR时间,定义为停止丙泊酚输注到大鼠RORR时间段。

1.4统计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取非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Saline组LORR时间为23.31±2.58min,chloro-APB组LORR时间为26.14±2.76min,与Saline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8;SCH23390组LORR时间为24.04±2.43min,与Saline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8,图1A。

Saline组RORR时间为23.16±4.66min,chloro-APB组RORR时间为19.71±2.93min,明显低于Saline组,P<0.05,n=8;SCH23390组RORR时间为33.25±4.32min,与明显低于Saline组,P<0.05,n=8,图1B。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BF微注射D1受体激动剂没有影响丙泊酚麻醉诱导过程,但加速了丙泊酚麻醉苏醒;D1受体拮抗剂也没有影响麻醉诱导过程,却延迟了丙泊酚麻醉苏醒。传统观点认为全麻诱导和苏醒是方向相反的同一过程,但本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一观点。与我们结果一致,Kelz等[4]发现促食欲素能通路调节异氟醚和七氟醚麻醉苏醒过程,但不影响麻醉诱导过程。在全身麻醉苏醒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多种并发症,如苏醒延迟、躁动及谵妄等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如何加快全身麻醉的复苏过程、提高患者的苏醒质量是目前临床麻醉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BF多巴胺D1受体参与调节丙泊酚麻醉苏醒过程,可能为研发临床促全麻苏醒药物提供理论与实验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黎敏.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脚桥核与皮层-基底节环路β振荡网络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

[2]项静,张青,薛翔等.丙泊酚用于左右利鼠麻醉效果的初步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8):820-822.

[3]陈君,王国林.丙泊酚诱导缺氧鼠脑神经元HSP70的表达[J].天津医药,2005,33(1):39-42.

第一作者简介:李科(1979),副主任医师,硕士,全身麻醉机制;

通讯作者:付豹(1985),主治医师,博士,全身麻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