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李林妍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中医院四川巴中6366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5月我院诊治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人数为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中医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以及患者的运动能力,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对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分析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护理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能力的改善,同时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中医康复护理;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0-0002-02

脑卒中”(cerebral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两种情况。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几率在临床上要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患者总数的70%左右。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比女性发病几率高,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调查显示,城乡合计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等形式。而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给患者本身带来了极大的生活阻碍,同时给家属带来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对于脑卒中引发的肢体功能障碍需要更好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恢复病情,本项研究针对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展开讨论,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5月我院诊治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人数为45例。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9~79岁,平均(52±3.5)岁;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50~78岁,平均(51.8±2.9)岁。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程等各方面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过诊断,完全符合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患者在肢体功能表现上有一定的障碍;所有患者具有认知和判断能力;对于此次取研调查完全同意且签署同意书面承诺。排除标准:患者有严重的颅(脑)外伤;肿瘤,如:源发性或转移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恶性或良性)。有严重的肾脏功能缺失或重大疾病。

1.2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的护理上加入中医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1.2.1中药熏蒸法根据临床的具体中医辩证选取中药,痰瘀阻络患者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服用;风痰上亢患者给予天麻钩藤饮服用;血瘀气弱患者给予补阳还五汤服用;阴虚风动患者给予镇肝熄风汤服用。所有中药的剂量根据患者的症状做出合理的调整,最终为每一位患者确定适用的中药。中药熏蒸护理方法,将所有配好的中药用纱布包裹后放到中药熏蒸机里面,将机器温度调整到42℃,以30min/次,1次/d的剂量熏蒸有功能障碍的肢体。

1.2.2针灸治治疗法以患者阳明经穴位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亦可以以穴位阳经为主,辅以阴经腧穴。在进行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醒脑法,在手法针刺的基础上运用电针进行治疗,应对病情发展不同程度患者给予电针连续波和疏密波两种方式。对上肢瘫患者取其肩髃穴、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对于下肢瘫的患者取其足三里、昆仑、阳陵穴进行针灸治疗。对于半身不遂的患者取其患部井穴,用针轻刺放血,主要对患者的感觉区、运动区、语言区进行针刺,同时配合刺激凤池、哑门、廉泉等穴位。对所有患者针灸同时观察患者的反应以便及时对针灸力度和位置做出合理的调整。

1.3评价指标

根据疗效可分为:非常满意:进行护理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满意:进行护理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不满意:进行护理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无改善迹象(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可比性(P<0.05),如下表所示。

3.讨论

脑卒中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附着有小栓子,而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即缺血性卒中。也可能由于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为出血性卒中。冠心病伴有房颤患者的心脏瓣膜容易发生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可以堵塞脑血管,也可导致缺血性卒中。其他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中,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清晨血压异常升高。研究发现清晨高血压是卒中事件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缺血性卒中在清晨时段发生的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清晨血压每升高10mmHg,卒中风险增加44%。研究发现脑卒中常见预兆依次为: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与平时不同的头痛;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短暂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整天昏昏欲睡,处于嗜睡状态;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不自主地抽动;双眼突感一时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

对于脑卒中患者可采取强制性运动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就是限制患者使用健肢,对患肢功能强锻炼,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患肢的运动能力,对患者的患肢功能有很大的改善。在患者保持清醒状态时坚持穿戴夹板,并持续12小时以上,为患者设计一个略微超过目前行动能力的目标,使患者尽量完成目标。一般来说,要想完成目标,患者必需做出很大努力,完成目标后,继续增加活动难度,保持每日不少于3小时的运动时间,持续运动天数不得少于2周。想象运动疗法:想象运动疗法即在思维中对某些动作进行演练和构想,但是在实际中却不进行相应的动作。想象疗法可以通过空间思考加强患者的心理神经肌肉系统,心理神经肌肉系统的理论基础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完成一系列动作的流程。由于在思维中不断演练实际动作,以此加强动作流程,因此,在进行实际动作时,进行过无数次思维加强演练的行为流程同样在实际中得到加强。脑卒中患者通过进行想象运动训练,有助于重建损伤的运动传导通路,并且相应部位的脑电活动增强并泛化;持续想象运动训练可使中枢突触功能增强和重建,有利于实现神经系统的重新组合。功能性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是用一定强度低频(100Hz以下)脉冲电流按照预先设定的刺激程序去刺激机体一组或多组肌肉,以诱发肌肉产生运动或模拟正常自主运动,从而达到改善或恢复被刺激肌肉产生功能性活动的目的。该方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肢体,主要是通过刺激虽丧失功能但仍具有完整神经支配的肢体,以其产生的即时效应去代替或纠正肢体功能的治疗方法,以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肌肉收缩力、耐力、诱发反射活动等。该方法还能激活肌肉的神经纤维,明显地提高被刺激肌肉的张力,并且通过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整,促进功能重建。

在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护理上我国临床医学对中医的康复护理应用尚有欠缺,在长期的中医学实践中显示,中医的早期干预护理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和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中医具有其自身的优势,以治根固本的理念正在改变传统临床护理模式。中医治疗脑卒中是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特色,中药、针灸等方法治疗脑卒中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医学从多个角度对脑卒中的进行广泛的探讨分析,获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医在脑卒中治疗和护理上始终将活血化瘀贯穿其中。但是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使用活血化瘀被业内人士提出质疑。有人认为使用活血化瘀恐加重出血或引起再出血,把活血化瘀列为治疗脑卒中的误区。随着大量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活血化瘀药能够减轻血管痉挛,改善半暗带,促进血肿吸收,提高临床疗效,在治疗和护理脑卒中方面得到认可。本文就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肢体障碍患者的疗效展开讨论,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在常规护理上辅之中医康复护理,结果在得到中医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整体满意度显著优于采用单纯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并且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和各项生活能力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故对脑卒中肢体障碍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可提升疗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整体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柯.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8):173-174.

[2]任桂钰.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干预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12):150-151.

[3]赵丹,王芳.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7):5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