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赵小燕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安徽合肥230001)

【摘要】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患者为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结果:1.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观察组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较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疗效更好,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关键词】吞咽功能训练;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3-0127-02

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约为2000万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30%~65%。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危害较大,与误吸误咽、营养不良、导管相关性感染、肺炎、胃潴留、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关系密切。有报道显示,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90日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目前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主要以吞咽功能训练为主,功能训练无需医疗器械,落实率高,但疗效常难以让人满意。本研究采用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试选取2015年2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诊断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42例,其中男32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3±4.2)岁,病程3~4日,平均(3.4±0.5)日。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分别为21例。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平均病程、病变性质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初次发病;②无原发性口腔颌面畸形,无切管切开等可能导致吞咽障碍的病史;③临床确诊为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参照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苏格兰吞咽困难诊断标准确诊;④度过急性期;⑤知情同意;⑥具有一定的配合能力,无严重的认知障碍,配合能力尚可。排除标准:①拒绝参与研究;②采用计划外的治疗策略,如针灸;③家属依从性较差,无法落实吞咽障碍训练。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吞咽训练康复治疗。(1)间接策略:①肌群主动训练(口周肌肉训练、舌部训练、呼吸训练、发音运动训练、屏气-发声训练、喉上提训练),以口唇闭锁训练为例,要求患者对镜反复练习,促吞咽反射训练,护士或家属以手上下按摩甲状软骨下颌下方皮肤,引发吞咽,每次训练10min,1日3次,10min/次,3次/d,以增强吞咽反射;②张口训练,采用K点刺激法,刺激腭舌弓和翼突下颌帆的中央位置,每日3次,每次5组;③感觉促进综合训练,冷刺激训练,每日2次、15min/次;④补偿策略:以声门上吞咽、超声门上吞咽、点头吞咽为主,每次10组,1日3次。(2)直接训练:在吞咽功能逐步恢复后,进行进食训练为主,仰卧位30°,选择柔软、易变形、有适当黏性、不易松散、不易滞留粘膜食物,每口量1~4ml之内,间断配合空吞咽、交互吞咽等补偿训练。

1.2.2观察组在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配合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参数:频率40Hz、电流15~23mA,对称双向方波,波宽1ms,颏下张贴表面电极,初次治疗问询患者感受,治疗时配合热刺激训练,每次30min,1周1~2次,连续4周。

1.3观察指标

治愈率,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

1.4疗效判定

痊愈:吞咽障碍消失,吞咽功能6级,正常饮食,饮水试验1级。饮水实验:②1分,一饮而尽无呛咳,5s以上饮尽;②2分,分次喝完,无呛咳;③3分,一次喝完但有呛咳;④4分,分次喝完有呛咳;⑤5分,多次呛咳,无法正常饮完[2]。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表记录数据,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x-±s)反映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前,采用Kolmogorov-Sminmov法检验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若符合则采用方差后LDS-t检验,否则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n或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痊愈率66.67%(14/21)高于对照组23.81%(5/2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饮水实验评分分别为(1.1±1.3)分、(2.1±1.1)分,低于治疗前(4.1±0.6)、(4.0±0.7),组间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发生机制较复杂,吞咽皮质中枢、皮质下投射区域损伤是关键病机,相关肌肉运动、协调性下降是直接原因。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重组能力,反复吞咽训练可以刺激中枢神经建立新的运动投射区,促使原有功能恢复[3]。一般正常的吞咽过程包括认识食物、进食、咀嚼形成食块、口腔感知并吞送食块、食块通过咽部、食块通过食管,通过吞咽功能训练有助于帮助损伤的神经反射功能代偿性恢复,锻炼相关肌肉运动,提升肌肉运动协调性,还可预防吞咽肌废用性萎缩发生,大大提高吞咽反射区域敏感性,强化反射,使吞咽更加有力[4]。吞咽训练已成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基础治疗方法。

但吞咽训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①训练内容繁多,家属掌握困难,而护士完成训练则需要耗费较多工时,而在我国床护比较低;②对患者的配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③早期训练较困难,容易出现疲劳。

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获得FDA批准,具有A级循证证据。肌电刺激,可兴奋咽喉部肌肉,防止失用性废用,减轻肌肉萎缩,同时反复刺激兴奋大脑高级运动中枢,实现系统功能重新组合,促进新的传导通路形成,其作用与训练相类似。国外学者对比治疗前后纤维支起管镜、X线检查结果,发现治疗后括约肌开放时间明显延长、喉最大位移量明显增加[5]。

本次研究显示,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观察组痊愈率达到66.67%高于对照组23.81%,治疗后饮水实验评分(1.1±1.3)分低于对照组(2.1±1.1)(P<0.05),疗效肯定。

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有以下优势:①在患者配合不到位的早期,便可开展神经肌电刺激;②肌电对肌肉的作用可有效减少肌酸产生,减轻肌肉疲劳;③治疗仪对患者的配合能力要求较低,节省了护理量,操作简单,克服了吞咽功能训练质量不稳定及训练量不足的缺点[6]。

本研究结果也更进一步证实采用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较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疗效更好,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2(43):146-153.

[2]孙启良.正确理解和应用临床饮水试验[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学杂志,2013,35(2):81.

[3]窦祖林,唐志明,兰月,等.吞咽障碍临床与研究进展--美国、日本吞咽障碍年会热点透视[J].中国康复杂志,2013,28(9):859-861.

[4]卢彩霞,陈淑萍.不同冰刺激治疗方案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4):376-378.

[5]韩婕,阎文静,戴玲莉,等.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6):579-581.

[6]谢镇良,聂金莺,邓土宝,等.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对比[J].中国康复,2013,28(2),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