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延续护理对初产妇产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产后延续护理对初产妇产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何云丰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目的:研究产后延续护理对初产妇产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进入我院分娩的108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产后常规护理手段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产后延续护理手段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在经过护理之后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在进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抑郁情况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后采用延续性护理手段对初产妇进行护理,取得了比较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的产后护理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延续护理;初产妇;心理状态;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4-0214-02

初产妇在妊娠的时候总会出现焦虑以及抑郁等心理问题,非常容易出现产后抑郁的现象。因此对初产妇采取延续性护理手段进行护理对初产妇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主要选取2018年3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108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产后延续护理对初产妇生产后产妇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进入我院进行分娩的108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4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8.01±2.90)岁,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8.71±3.01)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均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的初产妇进行常规护理手段护理。观察组患者使用延续性护理手段进行护理,具体的护理操作步骤如下所示:(1)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在产妇逐渐康复准备出院静养的时候,护理人员与初产妇或者其家属交换对方的联系方式以方便出院后的沟通,并且尽可能征得对初产妇进行产后访视的许可[2]。(2)对出院进行静养的初产妇进行电话随访:护理人员通过定期的进行电话随访来掌握初产妇在出院后的精神状况是否良好以及是否遵循医嘱,通过产妇的表述对初产妇的抑郁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对出现抑郁的初产妇给予患者自我调节的方法,必要的时候让产妇回到医院进行治疗。(3)对初产妇进行健康指导,在患者出院静养之后定期的对患者进行电话指导,了解产妇的心理需求,让产妇多与新生儿进行接触。(4)对新生儿的护理进行指导,使初产妇对患儿进行规范化护理。(5)定期的开展母婴交流会,加强护理人员与初产妇之间的交流,多对初产妇进行指导与鼓励。

1.3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经过护理之后,患者的抑郁情况与生活质量。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式,计数资料使用例数(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初产妇抑郁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在进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抑郁情况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初产妇生活质量比较

由表2可知,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初产妇在产后如果抑郁的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则会发展成为产后抑郁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对初产妇的产后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常规护理手段只是在医院内对患者进行护理[3-4]。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延续性产后护理将护理延伸到了医院之外,护理措施具有整体性与延伸性,因此广泛的应用在初产妇的护理之中。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抑郁情况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产后采用延续性护理手段对初产妇进行护理,取得了比较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的产后护理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虞娴婷.产后延续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及生活质量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6,29(29):175-175.

[2]周克兰.产后延续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母婴世界,2015(10):356-357.

[3]叶瑛.浅析产后延续护理对改善初产妇产后抑郁及生活质量可行性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5(8):143-143.

[4]肖萍.延续性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对初产妇产后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3):4640-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