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关注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走进历史关注成长

韩丽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历史题材的教学

金鑫小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段的教学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到历史。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以“散点”形式予以呈现,内容包括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一些世界历史知识。《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根据小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情教育。培养学生收集、整理、选择、甄别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关注历史的习惯,用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客观、真实地认识历史,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但历史和现实毕竟是存在距离的,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到历史的踪迹,引起共鸣,引发他们与历史“对话”的兴趣,进而提高历史题材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教学实际,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找准活动开展的支点。

历史题材的品社课教学目标的制订应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出发点。历史题材品社课的教学内容是以“散点”形式呈现的,教材在编写时,不是按历史学科知识上的逻辑,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串联相关的历史内容。因此,要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来制订课时目标,这是品德与社会课历史题材课教学中首先要突破的,是教学的灵魂所在,是活动得以开展的支点,更是考证课堂活动设计有效性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的定位既要体现理性的历史观,又要强调精准化。如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是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文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意识。然而中华古代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在教学在教学时不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我以小组活动为课堂学习展开的支点,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医学组、数学组、天文组等;再通过各组对所调查主题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展示等环节,学生就会认识到中华文明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学生也会发自内心地为祖国的成就而感到自豪、骄傲,情感目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联系实际重组教材,架起生活联系的桥梁

选择有趣、有效的方法来实施历史题材课的教学,可以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学生情感领域的金桥,营造引人人胜的美学氛围,拨动学生求知心灵的“情弦”,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历史教育内容彰显生命的色彩。

1.历史铺垫——激发时空情感的起搏器

《品德与社会》中编写历史题材的主题内容时,注重历史的“人化”,力求凸显历史的细节,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们与活生生的“历史人”进行对话。如在执教《用抗争洗刷百年耻辱》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电视剧“小兵张嘎”的片头曲,活泼的音乐、熟悉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学生介绍了麻雀战、地雷战、破袭战这些神奇的作战方式之后,欣赏了地道战的电影片段,那一刻,在孩子们振奋的眼神中、胜利的微笑里,我们如此真实地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在进行“向抗日英雄致敬”这一环节时,学生们一起大声地朗读张自忠将军的铮铮誓言,吟唱“放牛郎王二小”,默读赵一曼写给儿子的遗书,很多孩子悄悄地擦去了眼中的泪水……那一刻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学习的内容就像一个起搏器一样激发了他们情感的脉搏。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了解历史、激励自我,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2.教材重组——激活静态历史的驱动器

社会是在不断动态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标准、人生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也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如冀教版六年级年级上册“圆明园在哭泣”一课,育才小学薛辉老师在教学这一课当中独辟蹊径,利用时事重组教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学中,她引入了2009年2月25日圆明园鼠、兔兽首铜像拍卖会及相关的文物追讨事件等时事新闻,组织学生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搜集活动,结合观看央视《中国周刊》的专题报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事件的背后故事和动态进展。接着,她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个新闻发布会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身份阐述自己对该事件所持的观点和看法。这个活动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纷纷踊跃发言,对法国佳士得公司拍卖战争中非法掠夺文物的行为表示了愤怒和谴责,学生的情感在激烈的讨论中得以释放。在这次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薛老师有序地将时事元素加以组织呈现在课堂之上,创造性地挖掘了学生内在情感因素,促进学生形成理性的价值观,从而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回归生活指导生活。拉近历史时空的距离

儿童的生活是品社课程的基础,我们的教学终究也要回归儿童的生活,指导他们的生活。例如执教“春天的故事”(冀教版版六年级下册),金鑫小学张伟达教师在课前精心组织学生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进行了小调查,指导学生走进生活,体会改革开放后生活中的巨大变化,然后通过课堂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经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小康社会已离我们越来越近。在课堂上,学生与教材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甚至与生活对话,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还拓展了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学会面对真实的生活,解决生活现实问题。

虽然,历史离我们的学生很遥远,但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在历史与生活的延伸交错中,真正实现质的超越,完成空间的转换,拉近静态文本和动态体验的距离。无论时代多么久远、历史进程多么曲折、历史人物的活动多么复杂,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总是会指向现实,指向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世界。只有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真情荡漾、进入情境、引发思考,时空的隧道才会向我们打开,生活的气息才能在课堂中弥漫,自由流动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才终将得以舒展;而我们的学生也终将在历史中学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