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2

食道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周春燕

周春燕(江苏省淮安市肿瘤医院淮安市淮安医院胸脑外科223200)

【摘要】目的:探讨食道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食道癌患者18例,均于术后12h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患者白蛋白含量与术前差异明显(P<005);2周后,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腹胀、腹泻患者经对症治疗后改善,未出现电解质、肝肾功能及血糖异常。结论:食道癌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安全性高,且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食道癌;肠内营养;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097-02

由于手术的创伤比较大,食道癌术后患者机体处于高代谢及高分解状态,所以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是必要的。随着肠内营养(EN)研究的深入,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成为临床医生的广泛共识,且效果良好[1]。为了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本研究纳入我院收治的患者18例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食道癌患者18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44~65岁,平均年龄(554±23)岁,胃食管吻合术、经左胸食道癌根治性切除术12例、经上腹、右胸及左颈部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6例,术后均给予预防性结扎胸导管。

12方法

121鼻腔管放置18例患者手晨置入复尔凯鼻腔管(荷兰纽迪希亚公司生产),经胃管顶端第1孔及胃管一并经鼻腔插入胃内,术中,将鼻肠管、胃管分离,手工或器械吻合完成后,将胃管引至吻合口以下10~15cm处,并将鼻肠管引至十二指肠降部远端,避免术后出现营养液返流现象。

122营养支持术后第1d,给予补充维生素、葡萄糖、脂肪乳及电解质制剂等,术后16~24h,经鼻肠管滴入250~500ml生理盐水,如位出现腹胀等反应,术后第2天采用肠内营养泵匀速泵入500~600ml整蛋百型肠内营养混悬液(瑞士雀巢公司出产),滴入速度为50~60ml/h;如无不良反应,肠内营养支持第2天增加至1000ml,速度增至70~100ml/h,第3天用量增至1500ml,速度增至100~150ml/h;第4天用量增至1500~200ml,速度增至120~170ml/h。营养液浓度由8%,逐步增至22%。术后6~8d,可进食流食,如未出现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等,术后8~12d可拔管[2]。

13观察指标术前,术后1周、2周分别观察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浓度、血电解质、淋巴细胞计数,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发生情况,记录大便次数、形状及静脉输液量与药物。

14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术前,患者的血清总蛋白为(582±066)mmHg,白蛋白为(352±052)mmHg,术后1周,血清总蛋白为(592±049)、白蛋白为(361±023),术后2周血清总蛋白为(675±062)、白蛋白为(378±043),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为(145±045),术后2周上升至(157±062),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肾功能及血糖浓度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

22不良反应情况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患者18例,给予肠内营养制剂后3例出现轻度腹胀,反复嗝逆2例,未出现腹痛、腹泻及便秘患者,也未出现高渗性昏迷、高血糖及电解质失调等并发症,无感染及吻合口瘘病例出现。

3讨论对于食道癌患者来说,术后及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保持肠黏膜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对于避免由于菌群失调而引起的肠源性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腹部手术后麻醉及创伤会持续3d左右的肠麻痹,影响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所以待肠动力恢复后,肛门排气后方可允许进食[3]。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为肠粘膜局部提供营养物质,保持肠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可于术后24~48h行肠内营养支持,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部分患者出现轻微的腹胀现象,耐受性好,未发生返流、腹泻及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有保障。

白蛋白是反映机体蛋白质热量营养状态的敏感指标之一,同时也可反映机体内脏蛋白质的消耗状况,不过由于白蛋白的半衰期较长,对短期营养状态的变化不敏感[4]。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术后1周白蛋白含量有所上升,但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含量明显上升,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机体经短期营养支持后脏蛋白质的消耗有了一定的恢复。同时,肠内营养支持也可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有助于脏器功能的恢复,且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及腹胀、腹泻等,与营养液的输注速度密、营养管位置及温度密切相关,应严控输注速度,并保持温度适宜,以降低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给予食道癌患者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促进脏器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对于促进肠粘膜再生,保持肠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均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在术后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李娟.食道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4):4-5.[2]钟先利.食道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1(08):53-54.[3]刘琼,潘秀花.食道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18(04):452-454.[4]吴春华,冯丹英.早期肠内营养在食道癌术后的应用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3):17-__________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