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三政治课堂中的提问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谈初三政治课堂中的提问设计

罗光先

贵州省都匀市石龙中学罗光先

【摘要】由于新课标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课外实践能力以及对原有事物的创新能力,因此初三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革,思政教师应该更加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各项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的新时代青年。毫无疑问,对于政治来说,在课堂中提问是必须需要的。接下来,本文从初三的政治课堂出发,分析研究课堂中提问的设计,希望对初三政治教育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三政治;课堂提问;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2【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4)11-0013-01

初三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小学或者初中低年级政治课,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它对学生有更高要求。学生在对思想政治课所学内容必须进行深入思考,尤其是新课标初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出现对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不管是英语、数学或是政治,在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提问是非常有必要的,初三政治课堂所涉及到的东西不管从深度亦或是从广度上来说,都比初一或者小学更宽。课堂本质上为实施素质教育最为主要的渠道,国外某知名学者曾经说过,课堂一定要是学生不断思考的地方,在课堂过程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不断打破我国教育以老师、课堂以及书本作为主要中心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提问为老师组织课堂教育最为基本的方式,它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发学习者分析的兴趣等。

一、适当掌握提问的解答距,重视培育学习者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所谓的创新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探索以及求新与求变的学习趋势,实际上创新意识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主要包含创新的激情、好奇心、自信心以及进取心等。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无数例子启示教育者要促使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作为国内外著名发明家,他们所拥有的就是一双善于发现新事物的眼睛。在心理学角度看,问题提出至解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所谓的解答距,而后按照解答距的深浅或者长短将提出的问题分成以下几个等级,这些等级的划分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尤其年龄不相同的学生。一般有以下几个等级,即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以及新解答距、每种等级的解答距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二、设计一些“分析性”问题,加大力度培育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很多国家的教育都非常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是培育学生的创新意,最终不断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不仅仅只是普通原则,它同时也包含启蒙原则、激励性原则以及个性化原则、兴趣性原则。这些原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情况下,一定要强化同时充分表现“分析性”。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提问仅仅只是直来直去,那么对学习者而言就没有足够的启发性,甚至时间一长学生对此类提问方式还会感到烦感,这就不但不能启发学生,同时还可能阻碍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问题变化为曲问或者活问的方式,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就能有效的迫使学习者不得不开脑筋。比如在初中政治课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民群众为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此种类型的问题一旦提出来,学习者通常会第一反应的说对,不过有的时候有会自我否定,会觉得某些方面不是很合理,会再次对问题以及答案进行推敲。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思维就会从静止中的隐然状态变换至活跃的显现状况,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使得学生不断思考问题。

教师在不断开发学习者创造性思维此过程中,应该要有目的性的引导学习者不断学习与思考,对某些问题,老师假若可以指导学习者突破传统的思考方法,而采用一些反向逆推之思维方法,通常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更加有帮助。

三、教师要给学习者讨论的机会,同时要发挥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此提升学习者的创新素质

美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以及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某个没有个人独创性与个人志愿的个人所组合而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不具发展潜力的社会。只有个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与发展,方能最大限度的调度与满足求知者的欲望,此种欲望是在学习之外很多人都满足不了的。因而,现代课堂教学就非常急切的要求老师要充分相信学习者的能力,要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发展,这样才能留给学习者充分实践与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讨论的本质上对问题的延续,作为初三政治教师,一定要以适当的方法让学生有讨论的机会。在讨论的过程中求得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自己。课堂讨论能够最大限度的深化学习者对教材的认识与理解,培育学习者的言语表达能力,另外也能促进学生不断思考,主动对其进行创作,本文对初三政治课堂中的提问设计进行简单的阐述与分析,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谭珍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改精神——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2、彭晶裕,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历史作业的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