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保太镇孙庄完小273303
我扎根农村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感悟颇多。近年来,山乡一线教育人总爱聊的一个话题是:现在的学生难教啊!贪玩贪吃、不思进取、上课走神、作业忽悠、躲避答问、厮守电视、作文杜撰、不懂感恩、孤僻怪异、任性霸道、缺乏包容、处事寒心……其实,这个话题既让我困惑也让我迷茫,教育人的良知提醒我:所有孩子的潜质应该差不多,始点也应该差不多,禀性也应该差不多……为何出现这种怪异风景?教育人有责任吗?
我深入调研才发现: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珍宝,娇惯、迁就、溺爱……应有尽有;孩子自幼就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要啥有啥,想啥有啥,说啥是啥!给人的感觉是,孩子就是家中的“呼风唤雨者”。这些现象,尤其是在“留守孩子”家中和“独生子女”家中更为彰显。“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多的是孤独、害羞。当然,还存在一些社会负面影响的原因。我认为,出现这些“农村学校怪象”的最大根源是:学生学习潜力一直在沉睡,有待教育人想方设法去激活!
结合我的见闻、感悟乃至育人经验,建议同仁可以借助以下几个策略去激活农村学生的学习潜力:
一、挚爱激活策略
农村学校的学生之所以凸显出一些让人难以想象的“窘况”,关键在于缺乏“挚爱”的滋养。这就要求教师不吝“挚爱甘露”——针对学生的共性与个性,从生活、学习、活动和交往等方面给予有价值的引领,带领他们朝着健康、和谐、愉悦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借助不偏不倚的言行、褒贬适度的评价、威慈相济的态度,矫正学生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重塑学生的理想,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信任激活策略
农村学生毕竟生在山乡、长在山乡,接受的“地气”还是比较充足。加之,他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都具有灵动的气息。他们既有共性的认知基础、思维方式和好奇好研的思想,又有个性化的好胜、取胜、展现自我的表现形式。介于这种情况,应对学生充满信任——相信学生能行!学生即使在探索生成的过程中出现了差错,也要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分享学生探索的历程,帮其查摆过失原因,指点注意事项,绝不能遇事就“棒杀”,也不能因为“前怕狼后怕虎”而一味地包办代替。只有这样,才不会“扼杀”学生的进取意识和进取动力,才不会丧失学生的上进信心。诚然,信任学生,必定有一定的前提,也不能脱离教师的引领和管控视野。
三、激情激活策略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教师毕竟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教师的一言一行必定会无声无息地濡染着学生。教师对工作的激情,会悄然无声地诱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动力。“亲其师,信其道”和“什么样的师傅带出什么样的徒弟”、“教师的工作激情是点燃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星星之火”是最好的佐证。
四、勤懒激活策略
“勤”与“懒”看似矛盾,它们却相辅相成,和谐地辩证统一。教学上的“勤”与“懒”近似数学上的“和不变规律”——一个加数增大,则另一个加数减小。教师课堂上可“懒”一点,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勤”一点——历练知识探究的过程,体验新旧知识点的无缝衔接,享受知识点、技能点自动生成的愉悦,感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分享集成智慧的绚丽火花,孕育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潜力。
五、活动激活策略
学以致用,是激活学生学习潜力的有效“氛围催化剂”。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阵地为平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技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丰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定能让学生生活得阳光。学生生活阳光了,阅历也就积淀起来了,陋习就会慢慢消失,内在的学习潜力就活跃起来了。可以开展些集体性的野外活动、书画展示活动、美食节活动、篝火晚会、主题班(队)会等。
六、家务激活策略
安排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貌似与激活学生的学习潜力不沾边,其实不然。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能捕捉很多“一手素材”,拥有很多感悟,积淀很多经验,培育很多技能,学会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感恩,收获很多书本外的知识,经历成败的心理磨炼,分享合作的愉悦,感受成功的喜悦等。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就会有血有肉有情感,解决问题有经验,思考问题有模型,说话做事有条理……学习不吃力必然就上劲!
七、互帮激活策略
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很多老师认为只能增进学生间的友谊,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往往忽视了能激活学生学习潜力的隐性功能。同龄人,他们有共同的语言,交流、沟通不存在“代沟障碍”。被帮者,感到幸福,不会因为落后而灰心;帮者,学以致用,巩固提高了,还要要求自己随时“先行一步”。这样,学习的潜力就不会“沉睡”。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运筹学科互助工作,加强管控和引领。
八、纵向激活策略
学生的成长,难免有得有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注重纵向发展态势,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既要善于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或成功,也不能放过学生的一些细微差池;既不能“一俊遮百丑”,也不能“一丑掩百俊”;既要认可学生的点滴进步,也要矫正学生的不良倾向。至于“横向对比性评价”,教师最好不用,只能营造氛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这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教师心中的存在,就不可能坠入“绝望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