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对麻疹的治疗作用。方法:31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常规组6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如维持水盐、酸碱平衡,补充热量,对症处理等;中药组按中医临床路径录入60例采用中药辩证治疗为主,予以饮食指导,不予静点药物治疗。结果:中药组疗效与常规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单纯中医治疗的麻疹是可行的。
【中图分类号】R2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069-02
自20世纪60年代广泛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发病年龄后移。目前发病者多见于未接种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和青年,甚至可形成社区内流行。一旦发病,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麻疹患者120例,分别对60例中药组与60例常规组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0例住院患者选取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均无统计学差异,中药组60例进入2017年版中医临床路径,但除辨证静滴中药注射液外,未静滴其他对症、支持等药物治疗。常规组60例,予以静滴对症、支持等药物治疗。120例典型普通麻疹,均有不同程度发热(38℃~41℃)、皮疹,出现口腔粘膜斑、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畏光流泪、咳嗽、腹泻、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等症状,两组无明显差异。
1.2治疗方法
常规组6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如维持水盐、酸碱平衡,补充热量,对症处理等。中药组60例采用中药辨证治疗为主,予以饮食指导,不予静滴药物治疗,用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治疗,从入院当日起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取汁100ml,连服4℃~10d。基础方:麻黄5g,生石膏20g,连翘15g,银花15g,荆芥5g,淡竹叶10g,牛蒡子10g,杏仁10g,甘草6g,桑叶10g,葛根10g,蝉蜕3g,升麻5g。随证加减:咳嗽明显者,加前胡10g,桑白皮10g,桔梗8g。热毒炽盛者,加黄芩10g、鱼腥草15g。热盛伤津者,加生地10℃~20g、知母9℃~15g、山药6℃~12g。
1.3疗效评定[1]
显效:发热渐降以至消退,皮疹顺序出现,3℃~7d内消失,其他症状、体征在5℃~10d内逐渐消退;无效:治疗3℃~10d以上发热不退或热退后复又上升,或出现咳嗽加重,肝损出现,皮疹隐隐或消退后又复出现者。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中药组显效者为49例(81.7%),无效者合并肺炎9例(15%),喉炎2例(3.3%),静滴抗炎药物治疗,剔除中医临床路径。常规组显效者为46例(76.7%),无效者合并肺炎7例(11.7%),心肌炎4例(6.7%),肝损伤3例(5%)。显效例数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两组无死亡例数,无效患者最终中西医结合经中药灌肠、西医抗炎、加强支持等综合治疗痊愈。两组不同临床类型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2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注:与常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目前对麻疹病毒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加强护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我院120例明确诊断麻疹患者,对中药临床路径入组病例60例,单纯中药辨证治疗观察,疗效满意。一般中医辨证出疹前期以辛凉宣透为主,代表方银翘散加减;出疹期以清热解毒透疹,以清解透表汤汤加减;恢复期以甘凉养阴,轻清余邪,以沙参麦冬汤加减[2]。入院麻疹患者多为出疹期,但皮疹多未出全,故以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以辛凉宣透兼清热泻火解毒,方中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牛蒡子、桑叶、葛根、蝉蜕、升麻散热透疹,桑叶兼润肺止咳,淡竹叶清心除烦、利尿通淋,使热势从小便解,杏仁润肺止咳通便,石膏清热泻火除烦,使热势从大便解;荆芥微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增强辛散解表透疹之力,甘草调和诸药并润肺止咳解毒。麻疹患者多合并咽炎,咳嗽明显,进一步加重合并肺炎可能性大,辩证多兼热邪袭肺,所以组方清热兼润肺止咳。从入组中药临床路径的患者看,单纯中药治疗典型麻疹81.7%的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并完全恢复,与常规治疗组无明显差异,所以麻疹的治疗可以单纯中药治疗,期间的护理、饮食也很重要,以清淡饮食为主。麻疹患者一般有咽痛,部分患者咽部和口腔散在斑疹,发热时宜多饮水,患者喜食寒凉食物,导致出疹不畅,故忌生冷寒凉饮食。另一方面忌辛辣刺激食物,使药性改变,辛热致热势更重,病情逆传,并热移大肠引起腹泻、皮疹加重,不利于病情恢复。麻疹患者流行期间若无条件隔离,可予以中药汤剂在家隔离观察,明显减低住院费用,有效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我科继续观察入组中医临床路径患者,但须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住院观察。
【参考文献】
[1]张小兆.张翠萍.夏新社.清肺解毒汤治疗麻疹86例临床观察[J].2004,21(9):428.
[2]彭胜权.温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