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继红(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济宁2720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1-088-02
医院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是指对患儿住院期间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1],探讨儿科护理工作中对患儿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安全控制防范的措施;根据儿科住院期间易发生的问题,分析问题发生原因,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修订儿科护理工作流程,将护理安全管理引入儿科护理流程工作中;提高护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消除安全隐患。
1儿科护理安全常见问题
1.1未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操作流程执行不严。如未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安全执行医嘱制度等。
1.2患者为儿童,语言动作及表达沟通能力差,基于小儿的生理和临床特点,容易发生跌倒、误吸、烫伤、坠床、漏服药、错服药等情况。
1.3专业技能不熟练引发问题。专业技术操作不熟练引发家长不满:年轻护士专业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头皮针穿刺技术不熟练,且儿科护理需要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及语言沟通能力,面对患儿家长对儿科护理愈来愈高的要求,低年资护士由于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技术不过关易引发家长投诉。
1.4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护理工作中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内容不断增加,如不重视业务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不仅对儿科护理人员形成较大的压力,而且导致护理工作中风险性增大。
1.5沟通不到位引发纠纷儿科护理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与患儿家长进行更多的交流,各项操作未顾及患儿家长的情绪和心理,导致家长不满意。少数护士缺乏社会经验和沟通交流技巧,不能准确满意的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1.6法律意识淡薄临床工作中往往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如对患者的隐私权、患者的知情权等没有在思想上产生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矛盾的产生。
1.7缺乏慎独精神如在单独值班时,不能按时巡视病房,及时发现病人病情变化。
1.8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临床工作中常出现记录不及时、漏记、补记、医护记录不一致等现象。
2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2.1管理因素
2.1.1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够、管理措施不到位是医院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2]。有规章制度,但没有健全的管理组织进行监督,导致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2.1.2上级对下级的监控缺乏力度,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没有定期召开质量专题安全会议,对护理问题缺乏分析、总结。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流于形式。
2.1.3对护士教育培训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仅注重护士的工作完成而忽视护士的在职培训提高,对护士的业务培训不到位、培训脱节、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管理监督不得力等。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纠纷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联系。社会对儿科护理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数量的要求较高,如果不能及时根据专业技术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整,找不到有效的途径提高人员素质,这些方面对护理安全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
2.1.4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儿科护理人员缺编,不能保证满足工作要求而给患者造成不安全影响或隐患。护士缺编、工作量大、精神压力大、工作超负荷时护士应对双重角色的转换,易导致身心疲惫,忙中出错,也是构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
2.2患儿及家属因素
2.2.1患者或家属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患儿心理承受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就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等心理现象,不信任医生,怀疑诊断错误,更不听护理人员的安排,拒绝服从治疗,导致病人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2.2.2患儿的不配合患儿对治疗及护理往往不配合,穿刺、输液往往又哭又闹,大汗淋漓,导致胶布不粘,头皮针固定不牢。
2.2.3患儿家长的素质由于所受教育的限制,部分家长素桓撸曰な砍鲅圆谎坊蛴胁蛔鹬匦形庖彩堑贾禄せ季婪椎囊桓鲆蛩亍?3儿科护理安全管理防范措施[3]
3.1规范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管理流程,建立完善与儿科护理相关的各项职责、制度,制定完善工作流程,采取护理工作流程与护理行为控制相结合,组织学习班,加强制度流程培训,培训、检查督导与考核相结合,抓住薄弱环节特别是新上岗护士、重点科室护士、重点环节护士的培训,使护士明确职责,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每一位护士明确自己的职责,为患者提供安全保证。
3.2树立质量安全观念,提高全员护理安全意识。教育护理人员安全管理是全员参与的过程,加强“慎独”修养,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4],及时分析不安全因素及其产生原因,展开护理问题讨论,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通过护士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护理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杜绝差错事故和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3.3发挥护理质量安全检查作用,护理部质控组定时对各科室进行安全质控及检查,及时做好安全督导,随时督导检查,跟踪过程质量,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及工作的落实,对护理质量进行全面质控,将检查结果进行书面总结汇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3.4增强法制观。知法、懂法方可依法用法,才能更好的指导工作和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学习《护士管理条例》及法律知识,明确职责、强化意识,主动使自己的护理行为合理、合适、合法。
3.5提高整体素质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根本。护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只有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有效的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做好出院指导。管理者应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如大专、本科学习,拓宽护士的知识面,掌握医学知识新动态、新观念,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紧跟护理学科的发展。专科之间也可以派业务骨干互相深入交流学习和渗透,学习护理经验和技术,同时还有侧重的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
3.6增强团队协作精神。鼓励护士间的互相协作,由于护理工作较繁忙琐碎、重复性强而又缺乏新意,但又要求有高度的准确性及责任心,致使护士心理上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因此要鼓励和培养护士间的团队精神,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倡导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
3.7加强专科知识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关系,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知识的提问,尽快提高新护士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培养护士终生学习观念,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在护理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时,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并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确保患者安全。
3.8科学弹性排班,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护理管理者根据科室工作特点,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依据不同的时间段、护理工作量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制定应急预案,在发生突发事件和危重病人抢救时,启动人力资源预案,灵活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3.9加强沟通交流,实施人性化护理。及时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及告知相关事项。设立缺陷登记本,以制度规范约束护理行为,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将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病人并完善签字,获得知情同意权,患者从入院至出院都要依照程序,把护士需要做的护理内容和目的告知患者,告知患者家长,使其理解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是儿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只有加强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素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加强护士对安全问题的认识,才能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多沟通、勤交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观念,以质量为核心,才能全面保证儿科护理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张凤清,李珍,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年11期046.
[2]韩光曙.医院的安全文化与医疗安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03期048.
[3]孙琼,张玉荣.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当代护士,2007年03期104.
[4]郑建萍,吴欣娟.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促进护理质量提升[J].护理管理杂志,2004年08期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