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科护理纠纷与预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浅谈儿科护理纠纷与预防

黄彩红

黄彩红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科516211)

【关键词】儿科护理纠纷防范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315-02

随着社会整体法律素质的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当医疗效果与家属的期望值相背驰时,即易发生纠纷或投诉。针对近几年来,本科室发生的几起护理纠纷或投诉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提出了如何面对并减少其发生的对策。

1、纠纷和投诉发生的原因

1.1法律意识淡薄首先护理人员缺乏对护理学科独立性,主动性,科学性的认识。在治疗过程中,表现为懒散,淡薄,推诿,对发生的错误轻描淡写,认识不到护理的过失会引起纠纷。其次,在常规的护理操作中,缺乏对自身的约束,随意性太强,慎独精神差,触犯了法律法规而茫然不知。

1.2责任心不强部分护理人员部遵守医疗护理操作常规,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以致造成加错针,发错药等差错。

1.3医患之间缺乏沟通

1.3.1儿科病房特点病床周转快,人员流动大,常常是一个患儿多个家属,环境吵杂。而护士每天面对的是琐碎和繁重的护理工作,哭叫的患儿以及焦急的家属。因此,遇家属反复询问患儿病情时,因为忙而无时间耐心解释或说话时没有注意语气,方式和方法,家属难于接受,易产生不满情绪而导致纠纷。

1.4疏忽大意缺乏预见性儿科护士面对的是患儿这一特殊的服务群体。患儿各方面的生理功能发育不健全,如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差,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消化功能差,易发生呕吐而窒息。加之患病后出现起病急,来势凶猛,变化快,患儿又缺乏诉说能力。而在护理过程中,一些年轻护士,常常又只忙于应付常规输液和处理急诊患儿,不能及时巡视病房和观察输液病人,这无意中隐藏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

1.5工作,心理压力大家属的期望,知识的更新给护士造成了职能上的压力。频繁的日夜班交替,又使护士处于紧张的身心疲惫状态。随着患儿住院日的增加,静脉穿刺难度也加大。静脉穿刺时,患儿的哭叫声,加之众多家属的围观和侧敲旁听,更加重了护士的心理压力,使护士难于心静。如遇穿刺不成功时,极易产生护理纠纷。

2、护理纠纷的防范

2.1用法律意识约束护理行为护理行为中存在法律问题,护理人员应当用法律来约束和保护自己。除认真学习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外,应进行多学科知识及法律知识学习,特别是学习《护士条例》及相关配套文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2规范护理行为护理技术操作都有一定的操作规程,这些规程都是通过广大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不断积累和完善起来的经验总结。认真的护理行为既是护士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护理行为法律意识的实际体现。

2.3加强责任心工作中保持较高的的积极性,加强巡视和观察,时刻处于高度的警觉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2.4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协调好护患关系家属在孩子患病期间,会表现出焦虑,紧张,急躁,想了解孩子病情的心情比较迫切。此时应把握好交流机会,技巧,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感受,变被动为主动,利用治疗,护理,巡视病房的机会多与家属交流,帮助家属调整好心理状态,减轻心理压力,消除因对就医环境,就医程序,医疗效果不满而迁怒与护理人员的不良情绪,更好地协助患儿配合治疗,以达到预期目标,避免纠纷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