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心脏功能的改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1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心脏功能的改变

赵观君

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浙江杭州311200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心脏功能的改变。方法: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23例缩窄性心包炎(即为观察组)与23例常规体检患者(即为对照组)为本次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均行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检测,比较两组受检者心脏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尖四腔心切面、心尖二腔心切面、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心尖水平平均圆周应变、心尖水平平均径向应变总、二尖瓣环水平平均圆周应变、乳头肌水平平均圆周应变、二尖瓣环水平平均径向应变、乳头肌水平均径向应变总等相关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各项观察项目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缩窄性心包炎患者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的应用可为早期心肌损伤提供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缩窄性心包炎;心脏功能

缩窄性心包炎患者以心包脏壁层渗出大量纤维素性物质为主要病理改变,纤维素性物质沉积在心包壁可促使心包壁增厚、发生钙化改变,降低心包顺应性,该病患者缺乏早期典型症状,因此早期检出率低,随着患者疾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全身循环障碍[1]。近些年相关医学研究者提出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心脏功能,本次研究为论证缩窄性心包炎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应用价值,比较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23例缩窄性心包炎患者与23例性常规体检患者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检测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23例缩窄性心包炎一般资料如下:男(12例)女(11例)比例为12:11,年龄在25岁~66岁,中位年龄为(45.12±1.12)岁。对照组23例常规体检个体一般资料如下:男(13例)女(10例)比例为13:10,年龄在24岁~68岁,中位年龄为(45.14±1.14)岁。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验证,P值大于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本次研究参考我国2018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缩窄性心包炎相关内容,患者均因胸痛、发热或腹胀、下肢肿胀入院,医师结合观察组患者辅助检查结果均判定患者为缩窄性心包炎临床诊断标准,对照组个体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以及机体其他系统均功能正常,入院行常规体检,两组患者在行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排除神志不清或抗拒本次影像学检查患者。(2)排除合并精神系统疾病患者。(3)排除按照心脏起搏器或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等心系手术史患者。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超声显像仪M3S探头,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扫描时频率在1.7MHz-3.4MHz,检测过程中患者取左侧卧位位且平静呼吸,同步记录胸前导联心电图,医师结合患者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适量调整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检查帧频以充分显现患者各心脏平面检查结果,将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扫描所得数据输入EchoPac工作站,借助Q-analysis软件显现患者清晰内膜面并跟踪心肌在心动周期内运动。

1.4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检测结果。

1.5统计学处理

结果中各项数据均使用SPSS21.0软件系统处理,()表示的数据用t检验,所得P值若低于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超过0.05表示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检测结果,具体情况(见表1),观察组患者图1中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结果各项数值均低于对照组且各项数据差异明显。

3讨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胸片以及胸部CT相比可显示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室壁整体或局部功能改变,为缩窄性心包炎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近些年相关医学研究者认为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病变心包覆盖可影响心肌纵向运动,以致心肌纵向运动速度变慢,无病变心包覆盖的室间隔纵向速度应激性增大,借助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定位感兴趣区部位,而后借助软件自动追踪系统对感兴趣区内心肌组织活动进行追踪[2]。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二维斑点追踪技相关数据与正常个体差异明显,由此可见,医师可借助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检测结果从而诊断窄性心包炎。

参考文献:

[1]刘琨,邓又斌,孙杰,等.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心脏功能的改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1):90-93.

[2]刘琨,邓又斌,孙杰,等.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缩窄性心包炎患者术后心脏功能的改变[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