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中地理部分自主复习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历史与社会》中地理部分自主复习的探究

何华苗

关键词:自主复习;互动;地理;创新

作者简介:何华苗,任教于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中。

初中《历史与社会》地理部分属于中考复习六个专题的第一个专题,即专题一:我们生活的世界。它主要分为三块内容:(一)地球仪和地图;(二)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三)世界自然和人文环境,是中考复习的前沿阵地,也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具体说来,以后的历史部分(专题二我们传承的文明)复习,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等,还有九年级历史与社会部分(专题三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专题六国情教育)中的世界“南北问题”;中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都离不开地理的基础。部分学生上了高中,抱怨初中地理没学好,使高中地理学习举步维艰,可能缘于我们初中的教学理念有待改进。怎样使学生在初中就学好地理,顺利过中考,并放眼未来,受用一生呢?九年级的复习是最后一个关口。笔者通过多年的九年级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了下面的一些思考和探究:

思考一:地理课堂复习如何使学生的被复习转为主动复习?

男女生互动与教师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许是一个好办法。

环节一:课前,教师下足功夫,不但明确本课地理复习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重难点,并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找足资料,形成讲义,胸有成竹,充满自己的“一桶水”,以增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预见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

环节二:课堂开始时,教师提示本节课复习的教学目标、范围、重点等,并提出要求:一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如15分钟)里自行复习,找出3~5个问题,写在纸上,然后尽可能形成心理答案(是指答案不写在纸上,但心中有数的那一种,主要为了节约时间);也可以是自己搞不懂想向教师和同学请教的问题。二是女生问男生答和男生问女生答,然后要求对答案作简要评价。

环节三: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能马上投入复习,与教材来个亲密接触;在找问题与答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中接近了我们复习的目标。操作中,教师抓住了学生这样的心理活动:自主复习后,笔者提不出问题;或者笔者答不上同学的提问怎么办?甘愿在全班面前出丑吗?男女生的互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复习学习。

环节四:规定的时间后,是男女生之间的互问互答互评的互动活动,教师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并扮演好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问题和答案作出肯定性、建议性评价,鼓励引导为主,适时作拓展与延伸。

环节五:教师总评和学生整理,以此实现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探索、创新精神、竞争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概括地说,地理的互动复习模式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体现了有效、高质、创新的特点。下面举例说明:

例如“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及其位置”的复习,可以分三课时,现在以较难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位置”的课堂为例加以说明:

第一步备课。首先清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其次是分析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九年级学生学习紧张,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去找有关资料;七年级时学的这部分内容到九年级已印象不深;但平时听新闻看电视耳濡目染,对中国概况有所了解。然后,教师课前找了如下资料:中国政区图、浙江省政区图、绍兴市政区图、我国省级行政区名称和位置的空白图(印刷后人手一份)。再次认真思考了以下问题: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形状特点,周围各有哪些省级行政区?中国东南西北四个端点各是什么省级行政区?五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二个特别行政区在图上如何强调?北回归线穿过哪些省级行政区?怎样突出重点:浙江省行政区划的位置?分析了中国自然区域、行政区划以及文化区域三者相互关系:特别关注中国三个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与行政区的关系。熟悉这三大区又可进一步分成七个自然地区和三十三个自然区;联系时事:四川汶川大地震、两岸三通等;联系生活:你去过什么省级行政区,路线怎样等。以上内容写成文字,形成讲义。

第二步创设自主性复习课堂。教师提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在地图上说出我国省级行政区的位置;重点是浙江省行政区划的位置,难点是各省级行政区划在图上的位置关系。并提出要求(具体见环节二)和注意点:运用手中三张地图(共四张图,其中空白图是作为作业,课后再发),关注省级行政区的形状,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等。在执行环节四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异性同学作了较好的回答,在一问一答一评中把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互动中,也出现了一些“意外”,需要教师有教育机智。

“意外”一:有同学提的问题,其他同学不知,教师一时也不知如何应对,如浙江省为什么简称“浙”。教师上课前没有准备这个问题,但教师说:同学们可以翻阅字典,主动探索。或者说:“下一次课前,谁先找到答案,谁就有优先提问权……”

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是处理地理教学疑难的机智。教师有时还需要对症下药、掌握分寸,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机智。如下面的一些“意外”:

“意外”二:有些男同学在对方回答不上或有偏差时,乘机起哄,嘲笑对方。教师及时制止:尊重别人、虚心好学才是个好学生;引导:同学好的问题和答案应有所记录,取长补短。

冷场时,可以课中“点将”。“意外”三:个别同学在教师“点将”时,没有充分准备,站在位置上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启发:你看我们浙江省在中国政区图上位置可以提些什么问题?或者你去过浙江省以外的什么地方,从中你能发现一些问题?不能让学生成为局外人,否则他(她)没有成功感,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在教师的帮助下却能找回自信。

“意外”四:在互动中,一个同学搞恶作剧,用透明胶把一张纸粘到前面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背上,引起许多同学大笑。教师表情严肃:“×××同学,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同学不知“到办公室来”后果会怎样,所以很有震慑力。

面对“意外”,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语言精辟,措施得当,节约了课堂时间。如:有同学问:“浙江省的上面、左面、下面各是什么省级行政区?”从地理学角度,应是“浙江省的北面、西面、南面各是什么省级行政区?”教师一句“在地理中讲方位,我们多用‘东南西北’,而不用‘上下左右’”,简单有效。

在互动后的第三步是总评,教师表扬同学们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位置”一课中的表现,提出中肯的建议,并把同学没发现的问题一起再探讨或作为课后作业。

但一堂课,要把主要复习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适时作拓展和延伸。

思考二:拓展和延伸些什么,使学生逐渐形成地理空间生成能力?

许多事物,只有放在一定的地理空间里才有意义,如新疆的坎儿井,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在严酷的地表下面,坎儿井才显得光彩夺目,如果我们的学生头脑中自然生成了新疆的海陆位置,展现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角,深居亚洲大陆的腹地中心,远离海洋,周围都有高大的山脉,阻挡着海洋暖湿气流的进入,形成了新疆境内干燥少雨多风沙的大陆性气候的大背景和天山的垂直自然带。有了这种地理空间生成能力,就不难理解坎儿井的成因和对新疆人民的重要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生成能力,在男女生互动中,教师的提示和评价、延伸与拓展都可以在地图或板图中进行。

思考三:一堂自主复习课快要结束,时间留给学生还是老师?

我们倾向于留给学生。一堂课不可能解决学生手上所有的问题,留个给学生再思考的空间,体现课堂的发展性价值。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下一堂课又要面临新的挑战,一下课就无暇顾及刚才的所思所想。所以,留些时间让学生自主小结、评价,完善记录,并把未能解答的问题上交教师,教师根据实际查漏补缺。

思考四:自主复习的模式如何创新?

死搬硬套一种课堂复习模式,日久生厌,如何变着花式,有所创新,给学生一些惊喜?学无止境,我们一直在探索,例如把男女生互动有时改为男女生地理知识竞赛,在“长江与黄河”的复习中,把班级分成“长江”组与“黄河”组,在自主复习一段时间后进行互问互答竞赛。我们有时还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找出他们认为最难的问题,考考其他组等,不一而足。

这样的中考复习使学生津津乐“动”、津津乐“道”、津津乐“学”,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变动激烈、知识更新快、多元化的社会,在当代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潮流中,对人才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有创新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学习、自主发展,能与人团结协作,即多能型的人才。因此,历史与社会地理部分课堂自主复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需要出绵薄之力,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竞争合作求双赢,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3]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丛书)[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中

邮政编码:31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