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分析李兰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1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分析李兰珍

李兰珍

通海县人民医院邮编:652700

【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血常规检验,观察并对比检查结果,对误差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分析解决策略。结果:标本检测结果随放置时间的不断延长而发生明显变化,4h后PLT、WBC、RBC、Hb的检测结果与立即检测得到的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常温保存与冰箱冷藏保存的上述指标检测结果无差异(P>0.05);血红蛋白吸管取样测定结果与微量加样器、稀释器取样测定结果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取样方法、标本放置时间等会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做好上述因素防范措施,有利于降低血常规检验误差发生率,进一步提高检验质量。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解决策略;常见误差原因

血小板检验主要是检测血液中红细胞、血常规、血红蛋白、白细胞等相关计数,其在临床中又被称为血细胞检验。血常规对临床各种常见病诊断具有重要辅助作用,与此同时,其可对其他系统鉴别和诊断提供相应的参考信息[1]。血常规检验具有简单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实验室的检验结果比单纯的患者主诉更具有客观、准确、灵敏等优势,故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工作越来越依赖实验室结果[2]。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进行以下分析与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35例,女患者39例,患者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39.5±1.5)岁。所有患者均予以血常规检验。

1.2方法

每位患者均抽取2ml静脉血,置入EDTA-K2抗凝管中,采用血细胞分析仪于配套试剂进行检测,主要内容包括PLT(血小板)、WBC(白细胞)、RBC(红细胞)、Hb(血红蛋白)。

1.3统计学处理

2.3分析不同取样方法对血常规测定结果的影响情况

血红蛋白吸管取样测定结果与微量加样器、稀释器取样测定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3。

3讨论

此次研究发现,血常规标本检测结果会随着放置时间的不断延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血细胞逐渐蒸发、微生物以及化学反应、血红细胞代谢活动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血液标本质量。放置第4h后进行检测,PLT的变化最为明显,对其原因进行分析,血小板粘贴或聚集,与内部结构关系密切。采用玻璃抗凝采血管,会导致血小板聚集,加之渗透压出现的一定变化,会导致血小板发生肿胀,进而使MPV明显增大[3]。4h后PLT、WBC、RBC、Hb检测结果与立即检测结果具有明显差异。所以,标本采集完成后需要即刻送检,以免对检测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常温保存、冰箱保存得到的PLT、WBC、RBC、Hb无差异,但常温条件下,WBC在1h后出现变化,RBC在2h后出现变化,PLT体积明显增大,1h后逐渐恢复稳定状态。所以,若RBC、PLT无需准确数据,则选择2℃-8℃条件保存标本即可[4]。不同取样方法对血常规测定结果影响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吸管取样测定结果与微量加样器、稀释器取样测定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为微量加样器和稀释器的容积主要接受负压控制,血浆纤维蛋白原不会影响管内容积[5]。

综上所述,不同采样方法、标本放置时间等均会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故医务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则进行,使血常规检验误差概率降至最低。此外,检验人员还需要对各种血常规的影响因素进行充分掌握和了解,进行质量监控,尽可能使血常规检查误差现象减少或消除,做好上述因素防范措施,有利于降低血常规检验误差发生率,进一步提高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钟羡.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30(9):262-262.

[2]任培君.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和解决策略剖析[J].母婴世界,2015,15(8):405-406.

[3]邢美荣.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6):119-121.

[4]蒋素凤.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4,06(14):186-186.

[5]董琴.浅析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11(2):69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