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效果的临床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效果的临床比较

郑春生

(磐石市医院吉林磐石132300)

【摘要】目的:比较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治疗为出现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患者,在常规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应用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以及疗效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的血糖水平为(7.76±1.01)mmol/L,血糖达标时间为(9.47±1.32)d,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73.33%;观察组血糖水平为(5.87±0.98)mmol/L,血糖达标时间为(5.53±1.19)d,显效22例,有效20例,无效为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患者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疗效和治疗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均能有效控制未合并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尽快使血糖达标,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症少,吡格列酮优于二甲双胍。

【关键词】糖尿病;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疗效比较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207-02

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水平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临床最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基本特征,减轻胰岛素抵抗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措施,同时应注意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促进血脂正常代谢,控制血糖在适宜范围。糖尿病病程一般在10~20年之间,合并糖尿病肾病的几率达到50%。为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有效率,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极为重要。为此,笔者选择我院治疗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患者,在常规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应用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种药物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治疗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且未合并肾病和他并发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在37~74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0岁;病程范围在2~16年之间,中位病程为5.5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在36~72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1岁;病程范围在1~17年之间,中位病程为6年。假设检验表明,两组患者的性别组成、中位年龄和病程、治疗前血糖水平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非药物治疗措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措施。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者,给予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给予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进行治疗二甲双胍的用药方法:每次餐中口服500mg,每天2次;吡格列酮的用药方法:每次口服30mg,每天1次,降糖效果不佳者根据不同情况调整剂量,但最大不超过50mg。

连续治疗2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

1.3观察项目

每周检查1次血糖、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观察其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治疗效果。

1.4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结束后,按照以下标准判定疗效。疗效分为3个等级:①显效是指患者经过治疗后,血糖水平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②有效是指患者经过治疗后,三多一少典型症状明显好转,血糖水平下降在50%以上;③无效是指患者经过治疗后,未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病情加重或恶化。

1.5统计方法

血糖水平和血糖达标时间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和血糖达标时间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绝对数和相对数(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表示,分别应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和治疗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未观察到不良反应,故未进行假设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和血糖达标时间的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为(7.76±1.01)mmol/L,血糖达标时间为(9.47±1.32)d;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为(5.87±0.98)mmol/L,血糖达标时间为(5.53±1.19)d,见表1。

假设检验表明,观察组疗效和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临床常见和多发的内分泌代谢异常的慢性疾病。如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进一步提高并保持血液中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患者体内正常的脂肪承载能力产生超负荷现象,极易引发心脏、肾和神经等慢性损害。

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均为临床常用降糖药物。前者为双胍类药物,通过抑制胰岛素分泌促进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控制肝糖原异生,改善胰岛素抵抗状况;能有效降低细胞内ATP含量,提高AMP/ATPd的比例;可减少肝糖原异生引起继发基础血糖减低,进而降低肝糖的输出量,增加周围组织糖的无氧分解,提高人体对糖的吸收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后者属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为高效及高度选择性PPAR受体激动药,其胰岛素的增敏机制为在骨骼肌、脂肪和肝细胞作用下,活化细胞内过氧化物酶体增值活化受体,有效调节胰岛素应答基因产生的转录过程,增强肝脏和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减少肝糖原的异生,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可单独或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治疗,尤其肥胖、胰岛素抵抗明显者。

笔者选择我院治疗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患者,在常规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应用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进行治疗,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对照组血糖水平为(7.76±1.01)mmol/L,血糖达标时间为(9.47±1.32)d,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73.33%;观察组血糖水平为(5.87±0.98)mmol/L,血糖达标时间为(5.53±1.19)d,显效22例,有效20例,无效为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假设检验表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疗效和治疗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均能有效控制未合并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尽快使血糖达标,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症少,吡格列酮优于二甲双胍。

【参考文献】

[1]林小锐.吡格列酮对比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3):130-131.

[2]饶鼎鼎.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药品评价,2016,13(9):26-28.

[3]程召祥.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对比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9):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