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反思意识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浅谈教师反思意识的培养

郝晓声

山东省烟台市高新区实验小学264100

摘要:古人提倡“一日三省吾身”。省,反省、反思,这是人的一种内省行为。对于教师行业来说,是以教育人为终极目标,反思尤为重要。文章主要就教学中反思意识的培养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教学反思意识实践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各种专业素质——职业素养、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素养、政治素质等,其中也包含反思意识,它是指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大胆地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进行质疑、反省与思考,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自觉主动地进行理念的更新和行为的变革,创造性地开展新的实践。

在当前新课程课堂上,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交往发生的现象时常出现,旧的教学习惯和教学行为依然不自觉地发挥作用,使得教师不善于灵活处理新的教学情境,教学上难有创新,自身专业成长缓慢。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挑战,我们应如何建立起强烈的自我反思意识从而提升自己呢?

一、教学理念反思——具有指导性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灵魂,对一切教学活动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只有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才能有效实施新课改,营造“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觉学习新课程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把自己置身于学习化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1.在反思中理解“和谐”。课堂教学的和谐是以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调控课堂教学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逐步实现的一种理想状态。和谐既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又是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涉及教学基本关系和问题的和谐才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和谐。

2.在反思中实现“思维对话”。思维对话所追求的是教师和学生基于课程表现出来的智慧生成、精神沟通,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和批判精神,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达到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共同享受成功愉悦和成就感的状态。

3.在反思中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高效表现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它是和谐与思维对话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二、教学目标反思——具有目的性

实践证明,要增强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和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必须强化目标意识,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否则高效的教学与学习就难以保证。

课堂教学过程中,明确的教学目标会使我们的教学更具目的性。设置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从课程标准、学科教材体系、课时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情及差异等出发,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准确定位,设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防止机械式“贴标签”式包装,脱离学生实际,混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目标的内在结构,体现思维的层次性,同时还要避免教学目标的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等。

三、教学方式反思——具有针对性

教学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应包含课堂环境条件利用、教学内容的处理、语言的应用、教学手段、学生兴趣的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的构建等。

1.授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要尽可能照顾所有学生,还要因人施教,兼顾各类学生,避免只把教学辅导的重心放在成绩好的学生,忽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避免其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加强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理解知识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掌握规律的实质,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3.教学手段多样。要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行为反思——具有实践性

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真正实现“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离不开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实现师生和谐、完成思维对话、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1.“问”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启发等往往都是通过“设问”的方式进行的,师生思维对话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问”的技巧。反思中我们要关注课堂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缺乏真正的思维价值、哪些设问需进一步改进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把学生带入自主而深入思考的情境之中;另外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面广,能提供知识获得的科学途径和策略,有助于知识间的迁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提高等。

2.“讲”的艺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既要“少讲”——留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时间,又要“精讲”——让每一句讲评都能帮助学生拨开知识上的迷雾。要正确把握“讲”的作用,通过教师精当的点评与启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

3.学会“激励”。恰当地使用鼓励性语言,让学生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有效方法。但不能仅满足于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励,而是通过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进步,不断为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上下功夫;同时避免过泛的鼓励性语言,慎用批评,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五、教学实践反思——具有灵活性

1.前瞻——课前反思。在教学前教师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关注学生、践行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还可以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在观摩中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和提高。

2.随机——课中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中的反思是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自己或与学生互动中迸发出的灵感,是一种教学机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教师要及时地捕捉这些突然而至的思维火花,进行有效的反思,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3.总结——课后反思。任何一堂课都有成功之处,同时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为此,教师课后应进行冷静思考,凡是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的教学参考和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同时剖析疏漏、失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的经验教训,变这次的失败之处为下次的成功之笔。

反思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它与教育行动研究密不可分。反思不仅重形式,更要牢记其意义所在。只有学会反思,才能在课改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不断矫正错误,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郭颖颖实习教师反思的质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陈晨教师信念现状研究:进展与反思[J].商,2014,(0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