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新课中的导课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1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中的导课技巧

张涛

张涛山东省兖州市回族小学272100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新课导入的环节中,笔者运用了“利用旧知、巧设悬念、借用道具”等方法,结合课程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本人谈一下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以旧引新”适时导入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既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又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发展点,是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在教学新知时,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出新课内容。

如笔者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先给同学们讲了一段“分月饼”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在沙漠中猪八戒太饿了,看见口袋里剩的两个月饼直流口水,说:“师傅,我最饿,这两个月饼我全吃了。”悟空说:“不行,还有师傅呢。师傅吃一个,我们俩分一个。”讲到这里,笔者问学生:“同学们,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俩人,每人得几个?”学生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学生,笔者就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又如,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笔者先复习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使学生真正懂得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一,应该把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以这样的认识水平去理解乘数是两位数乘法法则,很自然地认识到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所得的积是表示有多少个十,这时积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悬念激趣”巧妙导入

数学课中有些内容缺乏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以激发学习兴趣。这是教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笔者先写出一个数“276”,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笔者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笔者。但笔者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笔者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很快地判断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当然,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不“悬”学生不思即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思而不得其解,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多媒体道具”导入

多媒体具有连续移动屏幕、简洁明了、操作简单的特点,利用它可增加导入的知识和科学性,而且容量大,节省时间,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而能提高课堂效益,优化导入艺术。

比如,在教学“直线“时,只简单用语言描述“直线可以想像为黑板边无限伸长”,学生会觉得乏味、空洞。但利用多媒体的几何作图功能,进行旋转缩放,会使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观察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多媒体具有强大的音像等功能,也能使导入自然,趣味横生。在学习新知前,教师结合实际,恰当使用多媒体,使学生在一节课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有目的地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先出示红领巾、三角板、五角星、国旗、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事物中来寻找“角”。这样,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在这基础上去点拨学生,使学生很自然地追求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并感到学习的轻松和愉快。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材,巧妙运用恰当的导入方法,为教学新内容做好最佳的铺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都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