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双矿医院黑龙江双鸭山150040
摘要:头痛,头晕或眩晕,耳聋和耳鸣等是常见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的背后隐藏着相关疾病。近年来,既头痛又头晕的患者得到临床医生关注,历史上,这些患者曾经被诊断为前庭性偏头痛、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偏头痛性眩晕及良性复发性眩晕等,有着不同的术语描述和不同的诊断标准,较为混乱。本文分析了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特征。
关键词: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特征
研究显示,28%~30%偏头痛患者有头晕症状,25%~26%的偏头痛患者有发作性眩晕。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发现,偏头痛与眩晕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研究者提出了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migraine,VM)的概念。目前各偏头痛性眩晕研究所用标准不一,部分更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前瞻性的研究了37例明确诊断为前庭性偏头痛(符合2013年ICHD中VM的诊断标准[3])的患者(VM组),某住院病人。男4例,女33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1.9岁。在研究期间还有16例诊断为可能的VM患者、11例合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VM患者及3例合并梅尼埃病的VM患者,考虑到这些患者的前庭功能可能受到合并疾病的影响,因此均被排除。
2.检查方法。为了更全面的检测受试者的前庭功能,我们选择了不同频率的实验室检查来来评估水平半规管功能:冷热试验<0.01Hz、速度阶梯试验0.01-0.64Hz、摇头试验3-4Hz;选择用cVEMP来评估耳石器(球囊)功能。
3.统计学方法。对试验数据我们采用SPSS13.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间前庭异常的发生率进行分析。P值<0.05被认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临床特点。37例VM患者均有自发性眩晕、位置性眩晕或头部运动不耐受,且眩晕发作与偏头痛相关。平均病程为10.5年(范围7个月-38年)。患者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各不相同,1例(2.7%)患者前庭症状持续不到1分钟,4例(10.9%)患者前庭症状持续1分钟-5分钟,7例(18.9%)患者前庭症状持续5分钟-1小时,18例(48.6%)患者前庭症状持续1小时-1天,7例(18.9%)患者前庭症状持续超过1天。但总体而言,前庭症状持续时间范围主要从数分钟到数小时,有的高达数天。伴随着眩晕,30例(81.1%)的患者有偏头痛,其余患者均有偏头痛病史或在眩晕前有偏头痛发作。其它伴随症状中,25例(67.6%)患者出现畏声,19例(51.4%)患者出现畏光,13例(35.1%)患者出现视觉先兆。
2.实验室检查。分别对前庭性偏头痛组37例患者及对照组30例健康志愿者行水平半规管功能检测(冷热试验、速度阶梯实验、摇头试验)及耳石器(球囊)功能检测(cVEMP检查)。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组37例患者中有11例(29.7%)出现冷热试验异常,14例(37.8%)出现摇头试验异常,7例(18.9%)出现速度阶梯试验异常。总体而言,28例(76%)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至少在一个水平半规管功能试验中出现异常,异常率最高的是摇头试验,其次是冷热试验和速度阶梯试验。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水平半规管功能的异常率要高于冷热试验的异常率。对照组30例健康志愿者中,有2例(6.7%)出现冷热试验异常,1例(3.3%)出现摇头试验异常,无患者出现速度阶梯试验异常。前庭性偏头痛组患者水平半规管功能的异常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眩晕和偏头痛均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一些临床研究也支持偏头痛和眩晕的临床相关性。本研究发现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发作时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但在某些症状上也有相似性。对于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来说,特定的诱发因素引发眩晕、晕动病史、家族遗传史及抗偏头痛药物治疗有效等临床特点,虽然没有足够的特异性被纳入诊断标准,但是对这些病史的收集对我们的疾病诊断是有帮助的。本研究从水平半规管功能检查及球囊功能检查两方面对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前庭功能进行了评估。冷热试验是临床中检测水平半规管功能最常用的方法,属于一种低频检查,主要是通过外界给予冷热刺激的变化使内淋巴液的相对浓度发生短暂的变化,从而在浓度差和重力的影响下引起内淋巴液的相对运动,从而通过前庭眼反射通路导致眼球震颤。摇头试验是目前检测外周前庭和中枢性疾病比较敏感的筛查试验,属于一种高频检查,简单且方便操作。摇头眼震的产生则是由于外周前庭信息输入的不对称和中枢速度储存机制造成的。速度阶梯实验是一项检测水平半规管功能对称性的检查,属于一种中频检查,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主要是通过机器给受试者一个加速、恒速及突然停止的操作,使内淋巴液与胶顶产生相对运动,继而引发眼震。颈肌性前庭诱发电位是高强度听觉刺激引发前庭系统前庭下神经和球囊兴奋,在胸锁乳突肌记录到的肌源性电位,主要反应前庭外周神经系统的耳石器(球囊)、前庭下神经区域的功能及球囊-颈反射通路(前庭球囊→前庭下神经→前庭神经外侧核→内侧前庭脊髓束→胸锁乳突肌)的功能状态,从而增加对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病理生理学的理解。该检查简单并且无创,患者仅伴有轻微的不适,便于在临床上使用。研究结果提示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水平半规管功能的异常。另我们还发现有28例(76%)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至少在一项水平半规管功能试验中出现异常,要高于冷热试验的异常率(29.7%)。这就提示在反复眩晕发作的间期,轻微的或已代偿的前庭功能异常患者行冷热试验检查可能得到的是正常的检测结果。
前庭性偏头痛作为独立的临床综合征,是一个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疾病。相关的研究才刚起步,我国更是缺乏有关的认识和研究,急需开展大规模的、规范的临床研究,从而使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娜.从耳鼻咽喉科医生视角看眩晕或头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9):815-816.
[2]蒋子栋.解读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