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地转化后进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浅谈如何有效地转化后进生

陈峰

陈峰安徽六安市姚李新星实验学校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而那些“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后进生”。所谓的“后进生”就是指不遵守纪律和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他们在班上虽然人数不多,但破坏性强,影响较大,特别是现阶段的初中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抑制力薄弱,模仿力极强,他们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加上农村孩子的部分家长素质普遍较低,不能给孩子们正确引导,家长对孩子们的学习不抱希望等诸多因素,这些给初中班主任管理班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作为初中班主任应如何有效地转化后进生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一、深入了解、真诚理解,循循善诱,有效地教育转化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深入了解后进生。首先,我们要深入了解造成这些学生落后的原因。一般而言,在农村初中阶段的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大的,部分学生“双差”的原因往往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为此,班主任需要从各方面深入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才能在今后的转化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其次,要了解学生不同的志趣、爱好、思维、倾向等,这些都会造成学生不同的发展程度和特点。班主任只有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加以全面了解,才能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转化工作效果才会更明显,成效才会更大。再次,后进生普遍具有自卑心理和行为习惯难以矫正的特点。班主任要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真诚理解学生,真诚对待学生。为此,班主任既要有“严父”式的家长形象,对他们从严要求,指出他们的不足,提出明确的要求,又要有“慈母”般的家长心理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宽容他们所犯的错误,及时地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小进步,循循善诱,让他们在曲折前进中将“双差”的帽子与心理抛在脚下,重新找准自已的人生目标。

二、热爱后进生,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用真爱感化他们

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常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热爱后进生,才能有效地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由于农村初中后进生身上的缺点和毛病太多,经常受到家长的冷淡与训斥、教师的批评和班集体舆论的谴责。倘若班主任再对其冷落、指责,就更容易使后进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阂与对立情绪。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往往对老师有着一种“敬而远之”的距离感,他们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常常主观地认为老师会轻视、厌弃甚至“迫害”自己,以致对真心关心他们的老师的苦口婆心的教育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并筑起一道心理屏障。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老师的教诲犹如“耳边风”,教育不可能收到实效或收效甚微,甚至当这种教育被学生曲解时,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恶化。而要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真诚地热爱和关心他们。班主任要用真诚的爱去全面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后进生,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亲身去体会老师的善意和真诚,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把老师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敞开心扉,接受指导,真正感受到老师是最可亲、可信和可敬的人,从而消除疑惧的心理和对抗的情绪,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理想教育转化效果。

三、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有效地转化后进生

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后进生”的转化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现阶段的农村初中学生的家长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文化层次相对比较低,对教育的意义认识比较淡薄,对子女的教育放任自流,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更是寥寥无几。有些家长忙于挣钱,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行为不闻不问,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生活纪律不严谨,行为自由散漫,甚至产生厌学心理等不良行为。为此,我们在教育转化后进生工作中要善于架起与社会、家庭沟通的桥梁,努力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后进生在社会上、在家庭中的表现情况,同时让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与班主任达到共识,从而达到有效地教育转化后进生的教育效果。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三言两语的事,而是一项艰巨、复杂、细致的工作。后进生身上本来就存在着许多缺点和毛病,对他们的教育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然而在教育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待这项复杂、艰巨的工作,班主任一定要有满腔的热情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遵循教育规律,反复引导,因势利导,逐渐转化,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万不可虎头蛇尾,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