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和村庄改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和村庄改造

严俊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乡村的建设也渐渐接近城镇化,乡村原有的生态性及其农业特色文化大多被忽视。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2015年10月,“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当今的热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美丽乡村规划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性突破。

1国内外相关研究

1.1国外村庄规划相关研究

国外村庄规划理论的发展建立在相关学科研究的基础之上,主要涉及农村聚落、土地利用问题、农村景观规划,同时也有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

1.1.1农村景观规划的研究

国外农村景观规划研究始于20世纪50、60年代,研究较早的主要是一些欧洲国家,对农业发展与农村景观规划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景观环境规划学之父Olmsted认为,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1]。此外,在美国的乡村规划中,Forman提出的建立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规划模式,为新形式的农业提供了休闲旅游等乡村发展的契机[2]。

1.1.2城乡关系的研究

世纪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盖迪斯的区域规划综合研究方法以及有机疏散理论,可认为是最早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设想。世纪美国学者芒福德提出“区域整体论”认为城市与乡村及其所依赖的区域原本是不应该分开的,主张建立综合性的、城乡融和的区:域发展框架,并强调应更多地将目光转向农村地区[3]。

2从乡村到美丽乡村

2.1乡村

乡村是区别城市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乡村”的理解比较泛化。一种理解是“乡村”即“乡”和“村”,“乡”是指乡(镇)政府驻地的镇,也就是小城镇,“村”是指周边村庄[8]。另一种理解是“乡村”即“农村”,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是农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聚居的场所就是农村聚落。这一定义的出发点是把农业产业作为农村赖以存在、发展的前提,没有农业的存在,农村就不成其为农村,农民就不成其为农民[9]。

2.2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简言之就是指美丽的村庄,“美丽”不仅仅是指村容整洁,还包括村庄特色鲜美、村庄生态优美、村庄乡风和谐、村民生活甜美;“乡村”也不单单指某个村庄,而是一个群体概念,包括镇域、乡域甚至县域范围。美丽乡村要做到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社会和谐服务美等“五美”,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这五个“美”的中心思想,其本质内涵也相应地体现在生态环境提升、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经济推动、生态服务优化及生态文化培育五个方面[10]。

2.3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置于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同等地位,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建设构想,这是我国对于过去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总结[11]。目前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主要是依照我国现行管理体制设计的,在各部分分割的前提下寻求合作,也便于考核和操作。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模块:

2.3.1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中包括了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适宜的人居环境的建设及农业生产环境的良好发展。

3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而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坚持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个村庄的不同情况,突出重点,各有侧重,整体发展。一个村庄可能是单一模式或者由某个模式主导的多种模式,甚至是多个模式主导的多种模式建设。总之要根据不同村庄的不同情况,灵活应变,不断改进,才能有所成效。目前,依据美丽乡村在各个地方的建设要求和建设重点,主要可以分为五种模式。

3.1产业主导型模式

产业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主要适用于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相对较发达,各种产业发展发展优势突出,中小型企业数量多并且发展基础好,地区产业化水平较高,乡镇、村庄产业发展格局鲜明,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同时,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13]。

3.2旅游主导型模式

旅游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多被一些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所采用,这些地区特色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备齐全、交通便捷通达性高、村域地理位置距离周边城市距离较近,非常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潜力较大[14]。

3.3生态主导型模式

生态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主要适用于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这些地区一般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拥有较为典型的乡村特色和优美的田园风光,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因此,把当地的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这些地区开展美丽乡村的主要任务,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最佳方式是发展生态旅游业[15]。

4村庄改造的建议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村庄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因而土地资源对于村庄而言至关重要。除了耕地之外,村庄人居需要考虑到舒适的居住面积,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所需要的用地等等。此外,村庄人居还需考虑到水、电、煤气、暖气等资源,因而这些资源的引入方式及其管网设计也应充分利用、合理可行。道路体系和绿地体系的合理配置也不可或缺。路网需要尽可能快捷地连同全村,绿地也要为空间营造和生态建设做出贡献。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该以生态文明为前提,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地进行改造。

5小结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促进了各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各界学者和实践者逐渐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对人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兴产业逐渐登上舞台、各地原有的文化和遗产遭到破坏,美丽乡村建设便在此时应运而生。然而美丽乡村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或一个概念,要将美丽乡村建设落到实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尹洁,吴梦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种发展模式——以陕西省西安市村庄规划为例[J].中华建设,2007.

[2]易纯.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农村规划的探索与实践[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徐涞.新农村建设规划模式研究——以永川市大安镇高坡村,铜鼓村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