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北碚400700)
摘要:现今课前预习广泛应用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教师对课前预习的重视将对其实际教学有重要意义。但当前仍存在着师生不太重视预习,学生缺乏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的预习成果反馈的缺失等问题,因此本文据此提出了几方面建议,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授学生恰当有效的预习方法,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有效检测,鼓励学生坚持预习的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关键词:课前预习;语文学习;语文预习
现今课前预习已普遍应用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它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一)良好习惯的培养,自学能力的锻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条课程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体现了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而课前预习正是一个载体,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的提前探索,问题的探究,使其对新课充满好奇,不仅锻炼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会在课堂上积极思考。
(二)听课思路的开拓,学习效率的提高
学生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已大致清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甚至知晓学习的重难点,已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师教学时能够跟上其思路,甚至走在教师的前面。因此在学习时,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做出学习调整,不被教师牵着鼻子学习。
当教师教授学生已解决的知识点时,学生可以灵活的分配时间、精力,节省一些时间去突破疑难点,或者对比分析,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教师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有无异同,哪种更有效,打开学习的思路,进一步加深对已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当教师教到学生疑难处时,学生由于通过课前预习已对疑难点有了一定的思考,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就会对疑难点迎刃而解,对教师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或者教师教学一个全新陌生的知识点时,学生可能会将其与已掌握的知识点相联系,思考它是怎样建立的,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保持
经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课上思维的开拓,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还掌握了有关的学习策略。高效有用的的学习策略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充满兴趣,充满探究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现今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问题状况
尽管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学习或不可缺的一步,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教师、学生对课前预习不重视,学生的预习习惯差等情况。
(一)重视预习程度低
一些教师对课前预习的重视度低,认为课前预习可有可无,只要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学习效果也会不错;一些学生也未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预习的自觉性差,尽管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也是随便应付不会按要求预习。现实往往是由于前一类老师的不重视,才会有后一类学生的不自觉。
(二)缺乏预习习惯的培养
一些学生知道课前预习的必要性,也在每节课前都自主学习,但由于自身缺乏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教师也未做出相应的引导指示,导致他们预习随便,预习效果低,往往是认认生字,读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把握,关键词句的赏析,课文结构特点的认识等不充分。学生没有形成自己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不清楚课前预习的步骤有哪些,这使得他们自我效能感低,明明自己也课前预习,但为什么还是和其他同学有如此大的差距,语文学习效果差,学习动机低。
(三)缺乏预习成果的反馈
一些学生有较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对课前预习十分重视,但由于缺乏对预习成果的检测,学生自己未检测预习效果,教师也也未对其检测。久而久之,预习动机降低,进而学习效果差。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应用
针对现今存在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问题,笔者给教师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培养预习习惯,教授预习方法
由于学生未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缺乏恰当的预习方法,最终学生的预习效果较差,进而导致对预习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从而教师也认为课前预习对语文教学无效,对课前预习不重视甚至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忽视这一重要环节,恶性循环。
其实若是教师起初就有意识教授学生系统有效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能就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通过查阅文献和平时经验,分析得出以下较为有效的预习方法:
1.关注“字词句段篇”。学生在自主预习中圈划重点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勾画出喜欢的词语,积累优美词语;摘录精彩句子,边勾画边批注,或写感悟,或写疑惑;找出喜欢段落进行批注,尝试对段落结构,语言特点等进行探讨;根据课文体裁,重点掌握课文特点,了解作者背景,查找相关资料。这种方法较适合小学低中段学生。
2.尝试“六步预习法”。读一读,标一标,说一说,画一画,查一查,写一写。“六部预习法”的步骤清晰,内容全面,易于学生掌握,适合小学中段学生。
3.尝试“突破关键环节策略”。学生可从“课题、关键词句、文章结构、文本细节、课后问题”等入手。这种方法适合小学高段学生,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能力,为初中阅读理解打下基础。
(二)及时有效的预习检测
在学生课前预习后教师需要对其预习成果进行检测,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要求学生将预习成果以一定形式呈现,如书面作业,与家人口头交流等等。此外在课堂上也能进行预习检测。课堂上教师有层次的提问,注意引导点拨鼓励,让学生体会到预习的成就感,从而增强预习动机。
(三)激励学生坚持预习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水平的提高也不是立竿见影,因此教师需要经常鼓励学生坚持预习。教师起初可降低预习效果的标准,重在激励学生预习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家校资源,在家长群中发布优秀预习成果,供家长学生传阅,鼓励学生坚持预习。
总之,课前预习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有积极促进作用,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授恰当有效的预习方法,及时检测学生的预习成果,鼓励学生坚持预习,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才会更高。
参考文献
[1]梁建华.落实“三有”,让预习成为语文有效课堂的重要准备[J].小学教学参考,2019(18):14-15.
[2]张宏彬.谈预习作业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9(15):8-9.
[3]孔番.让预习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2):7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曹椿雪(1998-),女,重庆市江津区人,本科,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