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新形势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李婧萌

山东省临沂一中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旅途中特殊的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且心理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思考在新的形势下的教育应如何办?近几年,我们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点,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青少年在教育者的心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才智的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青少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民对青少年投入的最多,希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对策

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部分青少年的性格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都还很不够,其中存在着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心理健康教育肤浅化。这里的肤浅化是指一些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标准在认识上的浅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的是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共同构成人的素质大厦,有学者曾把心理素质的基本含义概括为: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发展整合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素质就是使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各部分都得到健康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情感完善的人格,良好的适应能力以及主动发展的能力,许多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认识到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认识不到每个人的心理在各个维度,各种情境中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而简单武断地把某些学生心理分为“健康”和“不健康”两类,这种绝对化的“二分法”使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认识上出现了许多偏差,如有人以社会规范作用为标准,认为行为符合公认的范畴就是健康的,否则就不健康,有人以适应主观经验为标准,把当事人表象上的乐观、开朗视为健康,而把表象的痛苦、抑郁视为不健康,而适应困难者为不健康,这种认识甚至使一些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者把“适应”(或“符合”)当做唯一的心理健康标准,而不注重“发展”(或“发挥”)这一维度。

(二)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化。目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落脚点建立在为智者教育成绩的提高而服务的基础上,对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考试焦虑、调整毕业生的负面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情感等方面的探讨较多,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其它方面则时有忽视,较少考虑学生的情感、气质、性格等问题,对于学生的虚荣、嫉妒、贪婪、仇恨、隐遁、卖弄、顺从、专横等心理患隐缺少关注,究其原因,这与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的教学质量=学业成绩=考试分数的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最终的体现不是人的全面主动发展,而是应试的结果,这无疑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功利性的曲解,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就其本质而言,素质教育是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服务学生的应试,那么狭隘的内容指向反而会造成青少年心理上不应有的偏差。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少数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向,意在倡导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活动成了一部分人的专利,学校的某些教育活动指向性很强,心理健康教育也往往是“两头重,中间轻”,即只重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所谓成绩差、品德差的“双差生”,而对于广大的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缺少关注,因为学校担心优秀生缺乏心理适应能力而影响考试,又担心差等生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使得许多学校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活动似乎成了优秀生和差生开办的“补习班”或“辅导班”。实际上,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育的民主化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使每个人,每个青少年都能够享受得到教育所带来的惠泽,不仅是民主的基本理念,而且是每个青少年学校基本的权利,这也是人们经常说的“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的含义,如果使教育对象少数化,势必会种过成许多教育的盲区和黑洞,“关注中等生”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值得注重的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对策

(一)应从根本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对教育目的表述,就可以发现: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始终占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心育”却缺少关注,而回顾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思想履痕,虽然对人的思想培养时有关注,但缺乏系统的心理理论探讨,且对思想培养的关注往往只局限在道德精神的层面上,这与以往的政治经济形态、教育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历史的进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倍受重视,如果将心育置于可有可无的陪衬地位,只能培养出身心发展不够健全的人,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大事,未来的各国竞争将是一场青少年培养的竞争,谁拥有了智力优越、心态健康的青少年,谁就赢得世界,人们总是忧心忡忡地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往往只是关心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青少年性格偏狭,以自我为中心,感情淡薄,难以与他们沟通、合作,缺乏团队精神,这些都为教育者们敲响了警钟。

(二)应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目的、对象和方法

既要坚持一分法地看待问题,又不能简单地用“二分法”来对待心理健康的标准,既要重视对青少年的智育培养,又不能唯智育论、唯考试论,既要关注优等生和差生,也要关注被教育者忽视的中等生,因为他们有可能在教育者的关注、鼓励下变为优等生,也可能在教育者的冷漠忽视中变为差等生,既要考虑到心理教育自身的有序性,也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考虑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性、延续性,确立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的“最近发展区”,在分层次教育连续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三)应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心理教育的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教育管理者应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关注,帮助教师缓解各种角色冲突,并且将心育纳入师资培训之中,使教育的“水源”保持清洁;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动向,及时发现问题,找出症结,调整解决,应该说,一位成功的心理教育者不仅应具有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具有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际能力,这些能力绝不是教师先天所具有的,而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教师应及时地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结果予以总结、反思,掌握教育规律、方法,而且对青少年的心育也远不是学校配备少数心理健康教师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讲授各门课程的教师都应当在教学中自觉的渗透心育的内容,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