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蚌埠市固镇县生态环境分局安徽省蚌埠市233700;
2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省蚌埠市233000
摘要: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利用有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本文综述了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历程;收集了国家和地方在推广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提炼出了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还存在的障碍和瓶颈;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再生资源回收;全民参与
一、中国垃圾分类的试点探索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垃圾产量剧增,垃圾围城及相应的侵占土地、污染水源、土壤等环境问题凸现。2000年4月,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在北京召开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座谈会,指出: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公众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适时启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非常必要.同年6月,国家建设部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桂林等8个城市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
北京市自2000年起每年配套2000万用于垃圾分类工作,采取市级补助与区县配套相结合的办法,市、区县分别安排30%、70%的专项经费,在资金上保障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同年,上海市明确了在焚烧厂服务的部分地区,将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垃圾、废玻璃、有害垃圾,其他地区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和。2002年,广州率先在国内组建了垃圾处理监管机构,完成多个专项法规标准的制定,建立评价制度。但由于各试点城市对于垃圾的“收集”环节强调较多,而对分类收集的系统性考虑较少、政策的明确性和持续性不强且缺乏强制性政策,截止2003年,除北京以外的各城市试点工作基本停顿。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发了一系列法规和办法,以推动垃圾分类的实施。2003年国家制定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据此生活垃圾被划分为3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此后,各试点城市开始着眼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垃圾分类经验.杭州市将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为4大类,分别采用蓝、红、绿、黄4个主题色彩进行明确区分;参考日本的收运方式,还设立了定时定点投放模式,由垃圾车在早晚上下班时间统一收走环卫集置点堆放的垃圾.广州借鉴台湾的经验,开展了垃圾不落地收运模式,即居民直接将垃圾投放到定时回收的垃圾车上,街上不再设立垃圾桶。德国DSD公司的成功运营也吸引了广州,它由此引入了第三方企业化服务,即由政府监督的第三方企业负责垃圾的分类收运工作。2014~2015年期间,已回收废玻璃2416t、废木材1502t、废塑胶1400t、废碎布8万t,大大减少了终端处理量。上海通过学习研究德国、美国、日本的激励制度,初步建立了绿色账户机制,民通过正确分类垃圾,就能在该账户上积分,进而兑换各种实物或服务。研究表明,在奖励积分制度试点的第一个月份,上海市垃圾分类的准确率提高了约38%。事实证明,短期内这种互惠措施能够促进垃圾分类。同时,上海还注意到日本每年向居民发放日历以普及垃圾分类相关知识,于是建立了生活垃圾收运社会告知制度,通过在垃圾箱房张贴告示,向居民发布如收运时间之类的消息,不仅便于参与者了解规则,而且还使得责任主体受到监督,市民反馈良好。可见,将基础设施与认识活动相结合对于分类实践有一定效果。
至此,国家已对垃圾分类进行了16a的摸索与尝试。然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指出,此时国内生活垃圾分类总体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大量研究者分析了中国垃圾分类难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首先,垃圾分类方式可操作性差。南京市565位居民的调查问卷显示,42.3%的居民无法辨识不同颜色垃圾桶应投放的垃圾类型,能够正确辨识4种的仅1.4%.与此息息相关的是宣传教育不到位。自然大学2012~2015年对北京60多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实地调查显示,北京市东城区2014年上半年仍然有30个分类试点小区没有举行过宣传教育活动。而对重庆市渝中区的调研发现,即便在有宣传的小区,宣传方式也仅以宣传栏和发放宣传手册为主。其中,宣传栏宣传方式死板,少有人关注;宣传手册则主要在公共场所发放,无人负责讲解,很多人还未阅读就将其丢弃.再者,人们的回收意图受到政府的主观规范、行为控制、道德规范、后果意识和政策效果的影响,尽管此阶段我国出台了不少垃圾分类方面的指导性法规文件,但尚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章和管理办法,分类过程中无法可依导致了约束力不足。最后,缺乏完整的循环链,即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大多数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仅集中在源头投放阶段,中端分类垃圾运输车辆不足,末端垃圾处置方式单一,先分后混的做法严重打击了公众的分类积极性。
二、中国垃圾分类前景展望
垃圾分类制度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短期无法普及细致分类的情况下,废弃物被大类粗分为干湿垃圾进行回收与处理,将有效减少垃圾清运量和最终处理量,有效回收利用垃圾中的资源。垃圾分类形式也不再局限于政府包揽的传统模式,而是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社会协作相结合的新兴模式,辅以互联网+技术,其资源化利用率将远高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的35%的目标。最终,我国将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中国模式。垃圾分类困局虽有所突破,但现阶段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各阶段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法律有待继续补充、宣传还不够全面深入。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力度,乘胜追击。关于制度,国家应发动群众,联合个人企业、商会,将权力下放,减轻政府负担,使垃圾分类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行动。此外,在进一步垃圾分类推广中,不应夸大金钱奖励,不能低估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的其他动因。当人们渐渐养成分类习惯后,应该逐步弱化货币激励政策,强化大众自觉回收的责任意识。关于法律,建议制定相应的垃圾分类收费政策,同时尽快出台更多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另外,垃圾分类应成为中国的传统,仅在社区街道开展宣传还远远不够,提高认识的活动应该集中在年轻一代,如学校的孩子。对儿童进行垃圾分类教育有助于居民从小建立垃圾分类意识,且能积极影响家庭成人。树立儿童榜样已被证明对社会所需行为的认知创造具有重大影响。
三、中国垃圾分类的新开始
2016年迎来了我国垃圾分类的新纪元.为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把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作为推进绿色发展和创新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随后在9月,又发布《“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其中再次提出在全国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工作;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提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2017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方案推出46个试点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并提出到2020年底,要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
结语:
目前我国出台了大类粗分、干湿分类的生活垃圾分类方法、融合互联网+的宣传方式、切实可行的实用性法规章程,并逐步完善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循环链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甚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还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EB/OL].
[2]吴晟志.试析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处理[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1):69-71.
[3]张春燕.关于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J].中国环境科学,2016,31(9):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