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的“洗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新课改中的“洗课”

唐灵

四川大英县育才中学唐灵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很多教师感到新的语文教材内容多,又是倡导合作探究,又是培养个性、健全人格,一节课的计划教学任务总是无法按时完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实践证明,让课堂教学精简起来这才是根本,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调配、巧妙运作、收放有度、惜时如金,才能避免无谓的课堂消耗,才能让学生学得扎实又学得轻松愉快,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借用苏教版语文新教材的主编杨九俊先生提出的一个耳目一新之词,即要学会“洗课”。如何高效?课前的“洗课”尤为重要。下面就从四个方面谈谈应从哪些地方加以“洗”。

一、“洗”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在四十五分钟里,教师准备好的课堂教学要经受学生八面来风的考验,课堂内容是一面旗帜,要随风而动,亲切自如,又始终保持鲜艳明亮,让人明眼易接受。

如教学《雷雨》一课,在考虑多方面发展学生的同时,课堂底线是:抓住文章的主要矛盾分析人物形象。有位教师在开公开课时为了显示课堂的开放,个性的张扬,让两组学生排演一幕话剧,还准备了雪茄一类的道具,课堂热闹非凡,掌声阵阵。一阵忙乎之后,老师想引到主要问题上时,学生为哪组演的好而争论不休。这时才发现课堂的“底线不保”了。

因此,如果不对诸多教学内容进行突破、重组、整合,只蜻蜓点水般顾及所有细节,一味的随着学生转,表面看似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步骤井然,时间把握争分夺秒,讲授分析面面俱到,实际上却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酸甜苦辣一锅煮,像医药铺,如杂货店,使看者眼花缭乱,听者云里雾里,不得要领。这种不顾效率不求效果的课,吃力不讨好,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落得个事倍功半。

二、“洗”教学环节

课改实验中,课堂教学改革是“重头戏”。学校、教师都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主渠道。虽然课堂活起来了,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了,教学形式日渐活跃,但我们发现,教师组织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没有把握好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

如教学汪曾祺先生《胡同文化》时,为了突出北京胡同文化的特色,教者用对比阅读法,以王安忆《长恨歌》中关于上海里弄的几大段描写导入。而上海里弄的几段文字,也得花到十几分钟时间才能真正理解概括出上海里弄的特点。教者不经意间又介绍了王安忆的情况,又把《长恨歌》内容稍加概括。课堂内容整个的倾斜。而真正回到文本本身寻找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的时间已不够,造成了喧宾夺主。这样,完全撕裂了课文的文理,课堂教学环节游离不清。

因而,备课时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形散而神不散,自然和谐,重点突破,不追求面面俱到,后形成“活案”,教学中做到语言精炼,灵活调控,巧妙“加减”,环环相扣,步步紧随,决不藕断丝连非常重要。

三、“洗”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条件的日异优化,教具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档次也越来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科学合理的运用,效果不言而喻。如果使用不科学不合理,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如有的教师,使用教具不顾教材内容特点,任意选用,求多,求新,求异,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显得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有的教师纯粹就是图新鲜摆花架子而哗众取宠;有的甚至是用来代替板书、代替讲课。如教学《长江三峡》一课,教师为了导入,先展示三峡的美景,先放了一组图片,又放了一段8分钟的录象片段,紧接着又放了建了水电站后的三峡之景。结果占用了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这一些都违背了教具使用的初衷,不仅收不到很好效果,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浪费了教学时间。

教具的选用一定要科学、合理,依据教材的内容而定,该出手时才出手,绝不多用、滥用。如语文课文的朗读,有时教师亲自读一读,效果会更好,真切自然,讲解指导又能中肯到位。一味用录音,让人的感觉是非常优美却难以企及。语文课用录音、录像投影等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拓展视野、产生联想,可能有纯语言难以企及的效果,但如果过于依赖,效果也难以深入与持久。而且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操作要准确无误,要多设想几套方案。不要虚心请别人制作课件,而自已却是个门外汉,万一电脑不顺或出差错则呆在一旁,不知所措,这样不仅严重费时,又会闹出笑话。

四、“洗”教学语言

课改中,虽然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可忽视,教师的语言艺术仍至关重要。教师切忌语言贫乏,生硬拉杂,呆板干瘪,口头禅严重,语无伦次,模糊不清,造成学生视听困难。

如在教学《赤壁赋》第一课时,教者在教学设计中的目的之一是背诵第一段,但由于语言过于支离,又想解决第一段出现的语法知识点又想描述第一段诗般的美景,结果两样都没抓好,时间也被浪费了。老师在情急之中想起了背诵第一段的任务,于是在仅仅朗读了一遍的基础上说“我们把第一段背一遍”,后发现有难度立刻更正“背诵是有一些难度,那我们发挥想象,闭上眼睛读一遍”,结果哄堂大笑。可见,教师准备不充分导致的语言贫乏对课堂影响颇大,使课堂效果明显低微。

由此看出,教师语言的修炼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充实自己的语言库,使说话具有简洁性、针对性、丰富性。备课时,更要备好教学语言,必要时写在纸上,可自己对自己进行试讲,自己请教自己的耳朵,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净化、美化。还可巧妙使用手势、眼神、身体活动等体态语言的特殊功能表情达意,暗示学生规范行为,集中听讲,从而达到省时高效。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教者是得下一番功夫。

首先课前的备课尤为重要,教师应明确教学的目标、重难点,并能对课堂出现的新情况要有所预见、有所准备。正所谓“一课三备”。课堂的四十五钟是课前多个四十五分钟的展示,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来形容或许有人会觉得过,但本质是一致的,都说明一个道理,课前、台前的准备马虎不得,要舍得去花时间,要肯去钻研。

其次,教师在课堂的灵活应变也是少不了的,我们立足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不能忽视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新问题新想法;当然有时教师也应有辨别能力,不能应牵就学生而使教学游离于课堂之外,当然这需要经验的积累与智慧。

再次,课后要进行积极的课堂反思。一堂课不管优劣都值得去思考,思考过后,写下反思,或许是三言两语,但长期积累就是教师教学的宝贵财富。这能让以后的课堂处在进步中,而不是最终变成一个单纯呆板的“粉刷匠”。

在新课改中,我们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课堂教学的改革,做到课堂教学朴实生动,既遵循其内在的条理和规则,又注意人与人的情感、兴趣、价值观的交流和作用,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神韵。在“洗课”的过程中让课堂的隐性浪费大大降低,真正提高课堂的效率。愿我们的课堂都充满艺术美,让我们的学生都享受到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