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活动课;整合
作者简介:杜秀英,任教于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和平中学。
一、九年义务教育引发的品德教育问题
有关青少年成长过程的调查研究结果,引起了社会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广泛关注。在一份以青少年为样本的调查研究中问及同龄人发生行为的对与错时,“特定”行为(共有17项,包括“考试作弊”、“逃课或逃学”、“破坏公物”、“打架”、“抽烟”、“喝酒”、“说谎”等)在青少年的心目中被认为“当然错”的比率最低的,居然是“恋爱”,只有29%的男生和38%的女生认为“当然错”,比认为“插队”行为“当然错”的比率(男生有52%,女生有63%)少很多。在青少年心目中,“插队”比“恋爱”严重很多。至于属于犯罪行为的“盗用软件”,则是青少年认为这17种“特定”行为中,仅次于“恋爱”,较不严重的偏差行为,只有39%的男生和54%的女生,认为盗用软件是“当然错”。
对于这项研究所呈现的新时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大多数的成年人都为此混乱现象而忧心,就像网络上绯闻的浪潮一样。而同样引发人们高度关切的是有关品格行为的调查,发现课程改革十年后中小学品格教育问题更凸现,学生对于作弊行为的评判,认为是绝对不可犯的错误者不到五成,其它有关的调查也发现不少问题,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受学生的行为冷漠、不服管教、不负责任、不尊重别人、欠缺口德、举止不当等等。甚至有学者直指九年义务课程实施不到位,把德育和美育成绩纳入综合,五育不全,是课程实施的不科学所致。
然而,只是采用嘲讽的情绪,无助于理解或增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若从课程理念来分析,当我们脱离价值批判与道德对错来思考的话,就可以让我们对新时期的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观察,对于德育问题就有更多反思。
“插队”像是一件小事,但造成这种小习惯的思考特性却反映了内在的价值思考,反映了学生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包括“怎样对自己才是公平”或是“怎样才能让自己花最少的时间等待”的意义。被插队是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那些插队的人则自私可恶,与讲究民主形式的尊重大相径庭,所以违反规范。再就“恋爱”来看,因为其所代表的是个性的展现,无关乎道德对错,更非伤风败俗之举;至于软件的下载或盗用,在网络信息泛滥的时代,这样的动作只是反映了个人“能力的挑战(我可以破解)”与“资源共享”的潜在意识,以对错偏差来看问题,代沟间的差异其实采用了不同的认知结构看待问题,有着不同的解读。
细看九年义务课程纲要,从人的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方面,以实现十大课程目标,包括十大基本能力,追求内外和谐,将道德融入各领域,在全球化与多元化趋势,给予道德更多空间的反思,德行更重实践,对于21世纪来说,我们所期待的和学生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品格?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是素质教育的新趋势
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过:“与其在每一间教室放置一台计算机,不如放一个诗人”。班班有计算机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当时“高科技、高思维”亦带来阅读高潮,他语重心长地道出这一句话。
诗人所以可贵,因其以丰富的情感与容易感动的意境、对人与事物永远的关怀与热诚。纵观当前现代解构下的时代,在意识混淆、情感迷惑、矛盾虚幻中,真实的阳光只是对于“人”自身的思考——我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有份教育特刊以“品格教育”作为专论,论及摆脱道德规范的教条或法律的约束,品格有着个人与社会平衡并重的本质。在21世纪来临之际,我们需要怎样的品格才能成为大家都能认同,而且要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被倡导的伦理价值?90年代初一群心理学者、伦理学者、政界人士、教育界人士齐聚美国科罗拉州艾斯推动品格至要联盟,分享有关品格教育的想法与研究心得,推出了“品格的六大支柱”——尊重、责任、公平、值得信赖、关怀、公民责任,作为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基本品格。
对于人品的渴求,也正是企业的新趋势。《企业家》杂志以“品德管理”为专题,调查发现超过七成的企业认为人品比人才重要。过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帮股东赚钱,”这句曾被奉为至理的名言,如今正受到冲击与挑战。经历了企业家与投资人皆大欢喜的金钱游戏,全球企业猛然觉醒:下一轮企业的竞争,不再只靠策略、技术或创新,品德才是决定胜负的最终关键。人才的品德条件比专业能力更重要。人才无人品,闯祸甚于庸才,伦理观的关注程度已超越红极一时的全面管理。财富的价值已然退位,人品价值正倍受重视。
面对21世纪高科技的挑战,对于青少年德育的关注,最根本的是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品德教育才是真正发展的动力。
三、思想品德教育与实践活动课的相关性
从传统道德到现代品格教育的历程,反映人类应因社会文化价值的转化与时代需求,其间不变的是真、善、美的教育本质与理想的追寻。
有关道德的理论,无论是西方从苏格拉底“知即德”到柯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或是泛道德论的中国历史社会的儒家“道问学”与“尊德性”在“知行合一”的论辩,动机论与行为论、社会正义与关怀伦理、功利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两学派的论战,一直到所谓后现代的价值混乱、解构失衡、多元差异……,道德一直是人类教育关心的核心问题。
品格教育的提出,比之于道德有更多的个体能力、人格展现的色彩。简言之,好的品格是一种美德;如果说道德教育对应价值的体现,品格教育则是从人类的生活开始。1989年11月国家教委在南京召开全国中等师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强调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美国品格教育运动包括从1993年对企业界推出‘品格第一’的计划,1996年拓展至中小学的品格教育系列课程;截至2001年有19个国家2000以上的学校正式采用其课程,我国教育部也引进此计划与课程,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品格教育蔚然成风。有感于十多年课程改革乱象的反思,教育部在2001年为发展学校德育,根据全国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并以品德教育作为出发点,随着本实施纲要之推动,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之正确态度和情操。同时强调品德教育之课程与教学应结合并融入于各项课程及教学中,而在审视各领域内涵,七大学习领域中实践活动责无旁贷。
国内在与世界学术思潮同步方面虽然取得不小的成就,而品格教育仍需要认真研究。德育为五育之首,更是宪法赋予教育工作之任务,在教育史上对于德育的培养从生活伦理到道德与健康,形式上不遗余力,80年代后受到道德认知判断‘三期六段论’的影响,全面性以价值教学为主的道德教学也受到瞩目与期待,只是德育落实了吗?公民与道德、道德与健康在事实上或许只是敷衍了事的科目名称。将品德融入综合课程领域,很值得进一步探讨与践行。
我们的学生需要怎样良好的品格?众说纷纭。美国品格教育联盟归纳六大品格基石,包括尊重、关怀、责任、值得信赖、公正、公民责任等,其目标与原则,与90年代道德课程的8个德育因素有本质的关系,而与加顿的多元智慧、人际与内省智慧或是社会智能有相当的渊源。至于实施策略则除了重视传统道德认知、道德情绪理论为基础的学习外,助人、关怀、分享、合作、互助互利的社会行为表现应同时关注,而与综合领域的四大主题:自我接纳、生活经营、社会参与、保护自我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四、思想品德教育与实践活动课结合的教学策略
1.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
学校与教师在实践方面,可以掌握各类活动进行要领、尝试以不同方式进行活动,并鼓励多元智能的展示。如访问、问卷调查;观察、纪录、研究报告、工艺品制作、摄影、录音、录像、素描、表演、肢体动觉、户外活动等等实际活动。
2.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
体验方面,可以加强五种感官与直觉的共同运用,以探索活动为核心。如演练、操作与模拟、角色扮演等实际的体验。
3.反思活动的教学策略
(1)认识回顾式反思:如经验分享、活动过程的回想……,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与联想或产生对自己的意义。对低年级的学生是可以采用的。
(2)深思熟虑式反思:以解决问题策略、决策性的学习为主。而其先决的条件则是教育学生以开放的思考、责任感与完美的心境(多元与尊重的学习)。
(3)行动中反思:做中学。以行动探讨为方法,随时检查、修正、发展学习策略。重视师生互动过程的作用,以达经验重构、自然融入的高度表现。
(4)解放式反思:重视学生意识型态的批判、帮助学生去解构其文化世界的价值体系,引导学生去关心社会文化中的公平与正义、自由等等。
(5)察觉意识式反思:侧重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论,个体以其自我为关照的主体,觉察自己在做什么?注意什么?感受什么?想什么?为何如此?引导其重新反思自己的信念价值、重构意义与自我。此项反思能达到转移思考方式的目的,但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为此要引导学生适应新环境、新的交往范围与新的学习生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校生活。提高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独立人格;善于与教师、同学交往。克服孤独、依赖、由学习与环境的不适应带来的困惑和交往障碍。认识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情绪表现,通过引导正确看待自己的情绪。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去体验、感悟,助人和自助,切忌刻意地去阐述心理学名词概念,而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和常见事例,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辅导活动中有学生成长的记录,还有他们的“内心独白”。教师对学生倾诉的悄悄话和隐私,要给予尊重和注意保密。
总而言之,结合品德和政治课,开展各种旨在提高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有效的实践活动课程,例如:亲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参观禁毒教育基地或禁毒教育展室、观看禁毒教育影视片等。此外,利用反思学习模式可提供学生概念不一致性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自觉地反思观念的改变,不断自我评价概念的发展。通过师生对话或集体讨论过程,反馈与修正个体的认知方式,逐步改善学习质量,达到主动调控认知过程与认知结果的学习。
五、结语
运用实践、体验、反思的实践活动方式是转化、深化和激发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品德教育的学习是反复循环的过程,如同杜威所言“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过程的改造。”品德教育的连续、发展是教育设计的基本思考。“教师即课程设计者”、“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当前教育思潮的核心理念。所谓融入的高级层次是精神意识的融入,非教材的拼凑组合,更非时间的切割。因此,品德教育是人生的世界观、生命互动的经历,教师以综合活动实践、体验、反思的精神融入教育中,积极地展现师生的生命活力与实践生命意义,才能转化、深化和激活品德教育的社会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顾亚红.浅议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资源的开发[J].中学教学参考,2009(24).
[2]曾保春,王红椿.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联合:一种整合的人格塑造观[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4).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和平中学
邮政编码:53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