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的构建

黄丹霞

关键词:农村;环境整治;构建

引言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状不容乐观。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不足,农村点源污染与农业面源污染并存,农村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治理刻不容缓。而与此相对应,则是农村环境规划制定缺失,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建设滞后,人、财、物投入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为此,需要重新理清思路,把握基本原则,创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1我国农村环境问题

1.1农村环境整治难度大

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产量较大,但并没有建立城市内所具备的污水处理场地及设备,污染物排放和堆积无合理规划区域,遇降雨冲刷,农业面源污染更为严重。据统计,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量为1.5亿t,而能被处理掉的垃圾则只占一半,因为农村生产需求导致农药、化肥、地膜的大面积使用,化肥使用量逐步增加,农业及牲畜养殖产生的氨氮、COD等污染物占总排放量的50%、32%,除此之外,乡镇企业由于管理松散、粗狂经营,环保审查力度较弱,污染处理设备不齐全等因素也是农村环境问题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1.2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模式深化

目前的农村环境整治模式大多以治理为主,没有遵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忽略了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建立,注重污染设备的增添,忽略环境管理问题。农村环境问题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分片区,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探索多样化、多种模式的环境整治方式,不可履行一刀切的治理模式。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的机制体系不健全,其主要原因是农村污染主体分散,片区未进行统一规划,基础设施不健全,资源集约利用率不高,基础建设利用率低进而导致缺失。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体地位的地方政府,对农户环境问题的认识欠缺,缺乏合理规划的眼界,监管缺失,资金筹备与投资力量不到位,缺乏长效运行机制,现有的农村环境整治模式面对现存的农村环境问题已经很难适应,急需探索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方式,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迫切需要。

2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构建的原则

2.1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原则。在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统一领导和调控的同时,结合农村实际,重视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和管理权,发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独立性、主动性和有效性,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的效率。

2.2协同原则

农村生态环境是作为系统的有机整体而存在,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某一种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也会促使整个生态环境系统发生改变。这需要用系统性和协同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并对待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有效互动、平等合作的协同治理模式。

2.3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原则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整治技术问题。因此,必须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出发,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不断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需求。另外,在技术选择上要兼顾长远,既要达到安全标准,又要能够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为生活造福。

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的内容

3.1农村环境规划制定机制长效化

农村环境规划是农村环保部门有效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准则和指南,是协调处理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也是反映农村亟待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与体现农民意愿的渠道和途径。要使农村环境规划成为区域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框架,发挥指导、引导、促进和协调的作用并使其长效化,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制定依据明确化。坚持“两山”理念,遵循规划制定的原则和要求,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区域建设规划等为依据,确保农村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承接性、连续性和互补性;二是制定方法多样化。改变传统的不切实际、不适用、简单拼凑式的规划制定,注重对农村环境现状的调研、分析和评估,并进行归纳和梳理,比如点源污染类、面源污染类、饮用水源类等,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设计解决的重点任务;三是制定内容系统化。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农村环境规划同样要统筹各类环境要素实现系统治理。在规划中,要强调山水林田湖草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要求,并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协同共生”。

3.2深化重点区域农村环境保护改革

以重点区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为典型案例,分析多年实践经验,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并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制度体系,选取典型的农村污染示范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模式改革。主要从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环境保护工作资金投入机制、环境治理市场化机制、污染治理及环境保护设备长效运营机制以及公众参与机制等诸多方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防治全方位深化改革。在示范点进行实施时,针对现实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实时修正,推进改革方案的实践性,逐步形成任务、责任分解,层层落实,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合理的环境税费、生态补偿、环境治理等激励手段,积极探索和鼓励多地自行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略改革,以科学、创新、与时俱进的制度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机制长效化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农业生产或生活中排放的污染物在降水、径流、渗透、排水的作用下,进入周边水体或土壤,导致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的状况。农业面源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降低其使用功能,并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建立长效化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机制,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农药、化肥污染防治机制长效化。农药、化肥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为此,需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农民正确选用、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改革传统的喷灌技术,增加有机肥的使用,实行综合防治措施等;二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机制长效化。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清理、运输、中转、回收、处置系统,确保每个环节的良性运转,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优惠、奖励政策;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机制长效化。确定农村污水治理资金来源、责任主体和实施方式,采用适宜的污水处理技术,将家庭生活污水处理与厕所改造相结合,将农村污水治理与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满意度和污水治理效果。

结语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复杂、多样且治理较难,因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略及相关制度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探索,进一步深化改革。将废物资源化利用与环境保护相联结,积极探索生态保护红线。我国多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尚未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迫在眉睫。农村生态环境是公众对绿水青山的向往之处,如何使农村居民看到青山绿水,亲近大自然,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革,扩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区域,建立长期运行机制则是日后我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冠杰.“协同共生”: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新范式[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664-667.

[2]叶文虎,张勇.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