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广东广州51054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人们的视觉焦点在发生转移,从基础物质生活的追求转变为有特殊需求的精神生活,对产品的关注与兴趣已摒弃功能层面,从而透过包装,探求赋有创意、情感的好产品。视觉焦点的吸引,可透过视觉质感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强调视觉的充实性与舒适感,以求设计创意更具唯美效果,从而构筑包装新视角。人们通过视觉对物进行感知,大脑再对此进行综合处理,从而产生对物的感觉和印象,这是一种视觉上带来的心理享受,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视觉上的情感补充。通过视觉质感在包装设计中的表现研究,推动产品整体多样化、创造性,由此产生新的视觉焦点,真正做到技术与艺术的相互渗透,使包装设计的发展更加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和审美需求。
从传统发展到现代,包装在不断发展演变,这是一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发展过程。包装设计是指根据产品形态和特征,构建造型、文字、图案、色彩以及巧选适用材料等,进行艺术思维创新与科学技术变革的有效融合的综合处理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保护产品安全、促进销售、方便消费。经济推动社会发展,使人们在消费观念变革与审美情趣注重的影响下,对包装的认识,从简单的保护功能、产品说明书的有序排列,到更全面的了解——即对精神层面的不断追求。包装发展核心的主导地位被精神价值取代,其价值甚至超出了产品的基础性价值,对消费者认同和传播文化具有策略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质感一词,在艺术设计领域中,指艺术作品对物的特性能够表现出其真实感的效果,也可以说是画面具有质感。也称之为“质地”或“肌理”,亦指物体所呈现的真实性,即给人带来的感受。可简单理解为:材质与质地即为“质”;感官的反应即为“感”。质感可分为生理层面的触觉质感和心理层面的视觉质感,是因为通常情况下,触觉是触发质感的唯一途径,但随着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认知行为的丰富,人们可根据视觉的心理反馈判断质感,取代生理触觉对物的感受。法国的视觉美学家德卢西奥·迈耶曾描述过:“它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质感,这种视觉质感吸引我们亲手去触摸,或至少与我们的眼睛很‘亲近’,或者换言之,通过质感产生一种视觉上的感觉。”[德卢西奥·迈耶:《视觉美学》,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第105页。
]视觉感官在人的感官系统中对物的反应速度极快,根据触觉经验的积累,生理上的触觉感受可通过视觉获取。可见,视觉质感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视觉,质感的变化来源于心理层面的变化。有效发挥特性的应用,将带来包装设计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快感,收获惊喜的视觉效果。
二、视觉质感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视觉通过文字、图形等内容为载体呈现,质感依托记忆、情感等因素隐喻表现,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心理、生理、美学、符号学等跨学科的研究与运用,有助于视觉质感的情感表现研究。包装设计中视觉质感的情感表现,体现在视觉心理、视觉要素、视觉材料和视觉色彩四个方面。
1、视觉心理
视觉心理是视觉的一部分,它的功能并不限于视觉,而与一种记忆类型有关,在发挥视觉功能的同时还有调动记忆的功能。人们在观看事物时,视觉心理总是在能动地寻找内在的组织关系将其归纳成为一个整体,即把相似的因素视为一个整体,形成统一协调美的基本属性。因此,视觉心理其实就是一种由生活经验产生的能动作用,具有整理、组织、填补的功能。
视觉心理一方面因人而异,乐观的人面对事物常报以积极态度,悲观的人持消极反应;一方面因情境而异,开心时面对雨天有浪漫、绚烂的积极心理反应,伤心时只会产生悲凉、寂寞的消极感受。当然也有群体相同心理反应的情况,比如彩虹的美具有积极意义,是人们普遍认可与赞赏的相同心理反应表现。这表明,决定人们认知事物的关键因素在于心理特征,而心理特征的来源在于融合了日常的生活体验、视觉经验共同参与的结果。
视觉心理的研究,有助于视觉质感在包装设计中的情感表现,能更好地把握视觉规律,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视觉效果,并将物质层面的需求转变为心理需求,成为消费者的精神食粮。如加拿大设计师HannahJor设计的这款创意毛巾包装(图1),抓住产品与橡皮擦共同的特性——具有清洁功能,将毛巾包装打造成形似橡皮擦和铅笔的特色包装。包装很好地调动了人们对铅笔或橡皮擦的生活体验和视觉经验,具有非常明显的暗示作用,对视觉质感具有补足的意义,也有助于突出产品。也就是说,包装设计的质感对心理感官的判定与选择具有引导作用。如俄罗斯设计师TimurSalik-hov便是充分考虑了消费者的心理感受设计的一款概念性啤酒包装(图2),包装整体突显质感,以人们的生活体验为核心,表现出啤酒气泡“沸腾”出来畅爽的心理享受。将消费者内心情感调动起来,易于形成心理上的接受。
2、视觉要素
包装设计中情感表现的视觉要素,是以视觉感官作为视觉接受通道,结合思维逻辑与情感记忆等作用,对信息进行视觉化的表达和接受,也可以理解为是视觉符号和传达途径两个要素。
视觉符号可以简化为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的组合,也可以是图形图像。尽管在文明社会、语言能力发展快速的环境下,视觉符号仍占据信息交流的主要地位,人们在生活中常利于图形来表达具有意义的视觉构成,如看到惊叹号有警示作用,看到箭头有明确的方向感。在蜂蜜包装案例(图3)中,设计师通过视觉符号取代文字,形成产品的视觉语言来传达产品信息,利用水滴图形具有顺滑、圆润的视觉心理特性,给人带来蜂蜜丝滑的视觉质感。
传达是双向的互动行为。在视觉传达途径中,符号是传达的载体,人是传达的核心。在包装设计中视觉传达途径的基本流程:设计师应将产品的概念赋予到视觉符号中去,发挥符号所形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分析消费者的感性接受和理性思维。设计师还应考虑消费者之间存在社会层面、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的不同,面对视觉符号的接受能力具有不同的感受。如一个杯子装有一半的水,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个杯子的水没有倒满,有人认为这是半杯水。在这个例子中,应将人的视觉焦点从杯子转移到水本身,在视觉上弱化杯子,突出纯净的水的主体。可见,把握受众心理是视觉传达的有效途径。
3、视觉材料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依托材料建构而成,材料是所有环节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方法,根据材料的特性进行加工、设计、实现,最终转化为富有意蕴的视觉效果。
材料具备传递信息的能力,一种对感官刺激所产生的表达能力。任何的产品都需要包装材料进行塑造成形,不同材质引起的视觉美感截然不同,这是源于人们对材质中肌理、质地、光泽、触感等属性的心理感受,按视觉感受可将材料大致分为厚重、轻薄、粗糙和光滑四种(如下表1)。材料的视觉效果,一方面是建立在人们生理上的记忆积淀与心理上的审美认知;另一方面是产生于采用不同的设计表现手法而获得新的视觉认知。如以水生植物作为包装材料突显天然性;以皮革突显手作人的温暖。包装设计离不开材料的基础,材料也需要通过设计正确加工成形,二者关系不可或缺、融为一体,开发设计创新思维、发挥材料专属的特性,从而使材料更好地为产品服务,使产品透过材料,以视觉质感的形式充分表达。
4、视觉色彩
色彩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色彩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七分颜色三分形”的说法,指出了在视觉感知中,色彩占据的重要程度。色彩是情感的代言人,具有感情表达能力,通过色彩诱发记忆从而产生情感。同样,在视觉质感的情感表现中,色彩的把握和驾驭,起到的作用远超于依附材料和形态的变化。视觉色彩的研究不应停留在色彩的配色模式、对比关系上,应重点分析色彩变化的规律,并将对象的表现形式与美学效用相互作用,发挥色彩效应带来的视觉吸引。视觉吸引触动情感价值、诱发购买情绪,情绪特征的变化与颜色的变化有着本质的关联。如婴幼儿类用品包装通常以明亮、饱满的颜色作为主色调,旨在引起消费者关注。台湾稻米品牌“掌生穀粒”(图4)获得台湾文创博览会金奖,设计简单新意,外包装选用浓烈的红棉布彰显感情色彩,再配以富贵花图案,结合台湾人文特色与风土条件,展现了农家形象的独特,整体包装色彩感情极为丰富。
三、结语
科技发展和现代传媒已使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文化时代,时刻上演着“视觉盛宴”。在包装设计中,应从生活感悟、真切体验出发,一方面考虑社会市场因素,一方面需要关注人文因素,促进包装设计具有包容、创新思维。视觉经验来源于人们社会和生活活动,由生理上的知觉和心理上的感觉组成。符合市场需求、遵循人们意向的包装设计,应立足于生活感受来审视艺术,从艺术感悟和体验角度切入。视觉质感在包装设计中的表现,有助于提升可感性和实效性。因此,在包装设计中体现视觉质感,通过质感丰富产品的形象,透过质感建立情感的关联,使消费者从感知产品转变到认可产品的过程,使视觉质感深入到心理质感层面的全方位立体化渗透。
参考文献:
[1]J·J·德卢西奥•迈耶.视觉美学[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2]江湘芸.设计材料及加工工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马林洛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雅科布松.情感心理学[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张凌浩.产品的语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洪育丹(1985-),女,广东汕头人,讲师,工艺美术师,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硕士,主要从事品牌包装、数字媒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