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400042)(2璧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402760)
【摘要】某区报告1例流脑实验室确诊死亡病例,实验室诊断血培养脑膜炎奈瑟球菌阳性,细菌培养分群,结果显示为B群脑膜炎奈瑟球菌。死者未满6月龄,无流脑疫苗接种史,密切接触者鼻咽试子标本结果阴性。我市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20年,监测显示流脑发病呈下降趋势,发病率维持在0.1/10万以下.该病例报告后,开展了病例主动搜索工作,未发现流脑漏报病例,同时加强医疗机构人员培训,提高监测报告的敏感性及大众健康宣教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死亡病例;调查
【中图分类号】R725.1;R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2-0188-0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是一种极其凶险的严重急性传染病,起病多急骤,典型的临床症状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意识模糊,爆发性多见皮肤粘膜淤点淤斑。后遗症危害大。2017年12月19日,重庆市某区报告1例流脑死亡病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重庆市疾控中心通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专病报告系统发现某区报告1例流脑实验室确诊死亡病例,遂与辖区疾控中心核实报告。经确认:该死亡病例由该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指导中心报告,为我市近4年来首例流脑死亡病例。市疾控中心高度重视,立即指导该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按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的要求,核实疫情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部署后续防控措施,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汇报如下。
1.死亡病例基本情况
男,2017年11月17日出生,家住某区凤城街道瑞凤苑某栋某号。
2.诊疗情况
死者于2017年12月13日出现发热、纳差、阵发性哭闹等情况,在家给予温水泡澡,约10余分钟后出现面色苍白现象,刺激有轻微呻吟,家属立即送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就诊。
诊疗经过:儿科查体,体温35.4℃,面色苍白,反应迟钝,唇周发绀,面部、四肢及腰腹部多处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血压值为零,经应急处理后血压恢复至73/35mmHg。血常规检查结果白细胞总数3.59×109/L,中性粒细胞占比20.94﹪。给予抗感染、扩容、纠酸、吸氧、气管插管等处理,配合胸外按压、1/1000肾上腺素静推等急救措施,历时半小时后宣告抢救无效死亡。
临床诊断:(1)新生儿肺炎?(2)败血症?(3)化脓性脑膜炎?(4)感染性休克?
实验室诊断:由于死者为新生儿,发病急,入院时立即开展抢救,未进行脑脊液标本采集。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指导中心将采集的血标本送至合作检测单位某检验所检测,2017年12月18日检测结果显示为:血培养脑膜炎奈瑟球菌阳性。该院于12月19日以流脑确诊病例进行传染病网络报告。由于流脑在我市发病率处于极低水平,为进一步明确菌群,12月22日,我中心将剩余血平板进行了细菌培养分群,结果显示为:B群脑膜炎奈瑟球菌。
3.死亡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调查处置情况
死者未满6月龄,无流脑疫苗接种史。经其监护人回忆:死者发病前1周曾随监护人到某古镇游玩,去过游客密集场所,家中也曾有亲戚探访,但无医疗机构就诊史,自述未曾接触流脑疑似病例,传染源确定较困难。
除1次外出游玩史,死者绝大多数时间呆在家中,其密切接触者共4人,分别是:父亲,26岁;母亲,25岁;爷爷,54岁;婆婆,49岁。4人流脑疫苗接种史均不详,未出现发热等相关临床表现。辖区疾控中心对上述4位密切接触者于12月21日下午采集了鼻咽试子标本,并立即送至上级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所。经细菌培养检测,4份鼻咽试子标本结果阴性。
4.流脑监测情况及处置措施
由于B群流脑疫苗免疫原性和有效性局限,目前我国使用的流脑疫苗包括针对A群、C群的一类流脑疫苗和针对A、C、Y、W135群的二类流脑疫苗。我市自1997年将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2007年纳入专病管理,近十年来,流脑发病呈快速下降趋势,流脑发病率维持在0.1/10万以下,发病数由2007年的27例降至2016年的1例。全市流脑疫苗接种率一直维持在95%以上的较高水平。
该死亡病例报告后,市疾控中心指导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立即对死者居住地医疗机构和就诊医院开展了病例主动搜索工作,未发现流脑漏报病例。同时,建议区医疗机构人员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监测敏感性和报告意识,落实病例主动监测工作,尤其是要重视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的病例,应及时采集血液或脑脊液等标本送检。同时加强健康宣教,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改善居住及工作环境的通风换气,告诫居住地社区人员注意观察自身症状,若出现不适及时就诊。辖区适龄儿童及时接种疫苗,保持高免疫接种率。
作者简介:周颖(1970-),女,江苏江阴,公共卫生硕士,副主任技师,免疫规划及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