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断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断率

代淑妍

代淑妍(山东省平度市第五人民医院266742)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发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结合平时在书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习时所积累的实践经历,进行回顾性思考和分析。结果:对于患者而言,手术切除的效果最令人满意,痊愈出院后几乎不会出现复发的现象。术后均的检查结果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论:诊断过程应该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等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明确诊断,手术和手术加药物治疗都可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但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大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这种方法能够十分准确的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方法临床诊断率

【中图分类号】R71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391-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某医院收集到15例患者的信息,均有完整的病史记录和手术记录。手术后的兵力均能证实术前诊断。年龄25~41岁,平均33岁,她们很多相似的地方,均为剖宫产术后,发病1~6年,为横切口。辅助检查: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腹壁内见低回声肿块,具有不规则边缘,没有的完整包膜。

1.2方法

术中没有发现1例侵入腹膜或是腹腔的案例,包块大多位于皮下组织,术中应锐性分离和切除肿块,如果遇到包块与腹膜相连的情况,可切除部分腹膜,如果必要可进行补片治疗。值得注意的时:在手术中,切除的边缘要与肿块有一定的距离,为了避免术后该病再次出现,术中应该尽量将肿块切除干净,手术时间要选择在月经期刚结束,结节增大时手术,术后要用药物治疗3~6个月。

1.3评价方法

该方法简单有效,适合用于这种手术。可以彻底去除肿块,保证其不再复发。

2、结果

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伴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的现象。15例患者住院观察一周,手术后均痊愈。术后辅助以米非司酮或gnrh-a类进行巩固治疗。

3、讨论

3.1发病机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具体过程为: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到子宫腔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地方,这种现象即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目前比较认同的学说有许多,但是最富个该疾病的学术为种植学说,由于子宫异位症大多发生于妇科手术之后,据此分析,可能导致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因素有:手术时未注意保护切口创面,即为子宫或是腹腔内的有游离碎片被带到切口,并且种植于此。异位症患者和非异位症的妇女有许多有明显的差异,患者的在位内膜生物学特质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2诊断及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肿瘤和炎症的双重表现,由于病变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很多病人的临床症并状不典型,就诊时表达有误,再加上其临床上往往与慢性盆腔炎、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等疾病的临床症状十分形似,因此,其误诊率比较高。平均误诊率约为13%。为了提高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率,应注意一下几点:

1、在过去,子宫异位症为罕见病,如今,人们对它认识的有逐步提高,其诊断率不断上升,由于已成为妇科门诊的常见病,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2、凡病史中出现以下症状,则就有很大的可能已经患有子宫异位症.如:有不孕,月经紊乱,月经过多,痛经,经前排便不适,中年以上者由以上症状的话,得病率较高。

3、慢性盆腔炎是最容易被误诊为子宫异位症的疾病,它对抗炎治疗反应良好,如果盆腔炎久治不愈,就需要考虑本病的可能,然后作进一步检查。

4、在不孕症中发现异位症。

5、若无典型且怀疑患有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应及时作孕敢索诊断性治疗,症状改善甚至消失的患者即患有了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有过妇产手术史的孕龄妇女,手术后切口周期性的出现疼痛肿块,而且经期前增大,经期后缩小;无法用止痛药或是抗生素进行治疗。由于异位症具有恶性肿瘤很强的种植能力。因为药物难以渗透到局部,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比较差,所以手术是唯一治疗方法。治疗原则是一旦确诊应马上进行治疗,尽早切除局部病灶。

3.3预防

为了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告知患者剖宫产的近期以及远期的并发症,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术.

(2)在手术过程中,最好不要人工剥离出,而是应该让胎盘自然娩出.除此之外,要及时清洗手和换手套。缝合子宫肌层时,不能穿透子宫内膜。

(3)提倡用母乳喂养,使月经推迟,对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有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萍,张晓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及其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07(03)

[2]牛菊敏,史玉林.腹腔镜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6(22)

[3]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的任务与展望(之二)[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