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普定县龙场乡大树中心小学,贵州普定56210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1-103-01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应提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任何数学知识都有它自身的价值,但不同的数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其价值是不同的。学习数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用数学,因此运用数学解决一些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当今数学学习的关键。现实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量又离不开数与计算,形体大小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因此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工具,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随着计算机的日益发展,重视、加强估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作出的大概推断或估计。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种近似的口算。估算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处处离不开估算。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估算的应用已大大超过精确计算。所以说,估算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节奏的快慢和学习或工作的效率的高低。随着计算工具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大数目计算的内容和要求在调整,但对口算、估算的要求却反而提高了。这一点在《九所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出反映出来了。另外国外的动态也说明了这一点:如几年前美国面向数学督导委员人,从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十二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其中第六种能力就是估算。所以讲,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是继续学习的需要,是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训练思维和发展智力开发的需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呢?
1强化估算意识,作好估算示范
大纲中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因此,小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估算能力的提高与教师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数学内容作好估算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意识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的灌输上。估算示范则应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比如,随着计量单位的出现,低年级的估算训练即可开始。在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后,一方面要求学生建立相应的所学单位的“观念”,同时让学生联想生活实际,并通过两者的结合来估测填写恰当的长度单位:跳绳长2(),大头针长24(),门框高2()等等。中年级学习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后,可让学生填一填:操场占地500(),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是24(),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等等。高年级学习了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后,也可让学生进行适当的估算。这些内容固然教给学生一些贴近生活的有用知识,但同时还应看到它们所蕴含的估算价值,教学中要尽量联系实际,很好掌握这些知识通过运用内化为能力。再比如:“一块长方形小麦试验田,长75米,宽48米,这块地有多少亩?”这道题,可先与学生一道进行估算:这块田的面积不会超过80×50=4000㎡,每亩约670平方米,所以它不超过6亩。接着师生共同计算出结果,加以比较,如果出入过大,计算很可能有错,及时纠正。这样做,既训练了估算,又学生尝试到估算的甜头,从而有利于估算意识的增强和估算习惯的养成。
2结合口算、笔算,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和估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某些计算和测量的结果无法得到或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判断时所采取的数学方法,在计算中,口算和笔算是估算的基础,估算反过来又促进口、笔算的熟练化。因此,估算训练要与口、笔算相结合。
例1: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师可以出示一题图文结合的应用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从图上你看懂了什么,并说说你认为至少要带几十元。然后全班交流。(如有讲不出,师可以提醒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知道46接近50,22接近20,所以把“46+22”看成“50+20”,这样就可以通过口算很容易算出大约是70元。(因为46比50少4,22比20多2,所以得数就不会超过70。)
方法2:学生运用“笔算化”的方法来口算,先想个位上“6+2=8”不满十,再想十位上“4+2=6”,所以是67,通过思考:67不满70,带60元不够,所以要带70元。
以上两种方法把口算、笔算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们既快又轻松的估计出了所要求的结果。
3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估算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中,建立直观感知能使他们更好的掌握知识。表象直接来源于直观感知,他既是形象思维的“细胞”,又是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在生活中应用估算不仅可以给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而且对学生的具体应用思维能力将得到很好的发展。当前中国的数学教育的缺点之一是比较脱离人们的生活实际。“数学应用”的思想并未深入人心。知识的归宿在于运用,数学更是如此,它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一位老师在教学估算时设计了这样一情境:
师:“老师在中午时去食堂转了一下,发现一个不太好的现象:有好多同学的碗底剩有很多米粒。今天我们就来算一算这“1粒米”到底有多少。
示题:假如每人每天浪费1粒米,全国人民就要浪费13亿粒米,那么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呢?
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老师先是让学生大胆猜测,有的说大约有几车,有的说大约10T……答案差异很大。于是组织学生讨论,寻找解决办法。然后启发学生开展分组实验、统计、计算等活动。有的组数出200粒称出重量为4克,再计算出13亿粒米有26T;有的组用1立方厘米的小盒子量,数出1立方厘米的米有40粒,再计算出13亿粒米大约有32.5m3……后来学生进一步推算出13亿粒米大约能装多少车,大约供1人吃多少年等等。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不但受到了爱惜粮食的教育,而且在活动中探索出了“以小估算大数量”的方法。
在教学时还可以把估算与一些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例如:估计一下,我们班有46名同学,每位同学的家庭一个月内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或估计一下,一个快餐店每天要使用多少双一次性筷子和塑料盒子及塑料袋。先估算,然后可通过实际调查结果来验证估算的数据。
上面两个例子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设计一些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事件,从而使学生获得一些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让他们更容易获得有用的知识。
估算在日常工作中应用广泛,估算能力的提高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还提高了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估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表示人们对所需要得到的理想结果尽可能地接近的程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估计和估算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猜测、推理、判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认识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估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