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体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体质分析

田蜜

400032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嘉陵医院中医康复科

【摘要】亚健康为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为近年来医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亚健康处于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的临界状态,研究亚健康与体质之间的关系,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综合近年关于亚健康状态与体质的相关研究发现,体质类型与亚健康状态具有明显相关性,偏颇体质较平和体质更易发展为亚健康状态,且体质分布随着居住地区不同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以调理体质为主的治疗方法,可改善亚健康状态。

【关键词】亚健康;亚健康防治;中医体质

1亚健康与体制的定义。

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这类人群自觉躯体及情绪处于低质状态,生理功能低下、生存质量低、工作效率差、对外界变化的应激性、适应性不良,但各项现代医学仪器,生化指标检验无异常,或指标有些微偏离,却无法明确诊断为何种疾病[1]。随着人们医疗认知观的转变,医疗体系由只重视疾病的治疗转变为重视疾病的预防,也就是说,医疗系统的重点从治疗转向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状态,医学模式也从过去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三者合一的医学模式。在医疗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许多体征和化验检查无异常,但明显出现身体不适症状的人群,介于健康和疾病状态之间的亚健康概念因应而生。

2理论研究

张沁园[2]等探讨亚健康体质的形成因素,提出从体质类型入手可为亚健康状态的调摄和改善提供依据。提出在未病时,对亚健康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可掌握机体状态而进行早期合理干预,预防疾病发生。提出中医药学在治疗人体功能失调的亚健康状态上有极大优势,调理偏颇体质是防治亚健康的最佳选择。汤军[3]等研究发现,中医偏颇体质与亚健康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二者并不完全对等,可谓偏颇体质是基础,亚健康则是外显形式。提出痰湿体质是导致脾系亚健康状态的基础,应调理体质改善亚健康状态。应结合中医体质理论,在亚健康量表上加入偏寒偏热之条目,使其可反应机体阴阳盛衰。

3体质与亚健康状态之关系

3.1不同职业的亚健康状态与体质分布

邱玉明[4]调查广东的单位工作人员发现,疲劳型亚健康的现患率较高,占亚健康人数的24%。亚健康及疲劳型亚健康具有明显的偏颇体质倾向,健康与疲劳型亚健康的体质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亚健康人群中,前三位的体质为平和质、气虚质、湿热质,而疲劳型亚健康的人群中,前三位的体质为气虚质、湿热质及气郁质。亚健康状态与体质干预治疗研究亚健康状态是发展为疾病状态的高危险人群,探讨针对此状态下偏颇体质人群进行干预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可有效指导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工作。调治亚健康时,不应采取像治疗疾病时以针药治疗为主的方法,而应从生活作息、饮食习惯、行为模式、情绪调理等方面下手,寻求个体化的调治方案。针对亚健康状态好发率高的护理人员,提出应辨别亚健康人群之中医体质,制定出个体化方案,具体内容应结合起居、药膳食疗、情志调节、动静养生等方面进行干预调养[5]。

3.2亚健康人群以虚性体质为主

亚健康人群中以偏颇质人群为主,其中阳虚质、气虚质占据一半以上,这个结果与目前中医学术界提出的亚健康以虚性体质为主的观念吻合[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该人群长期在室内工作,缺乏必要的运动,加之思虑过度,暗耗心血,脾气不旺,正气渐虚,遂使原来的平和体质逐步向气虚体质转化。气虚日久则损及阳,加之长期熬夜,常在空调环境工作,日益耗损阳气,体质容易向阳虚质转变。气虚与阳虚所表现出来的疲倦乏力、易感冒、畏寒肢冷也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不适症状吻合。亚健康状态症状繁多,中医体质是系统化的一系列症状的有效组合。对于个体而言,每一个个体倾向于某一种体质,而以体质为中心对亚健康人进行辨识分类,可掌握亚健康人群的整体体质分布规律,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本的原则,并为有效、系统化干预亚健康状态提供指引。

3.3亚健康状态人群生存质量低于健康人群

亚健康人群较健康人群更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这可能因亚健康人群出现社会适应性减退所致。亚健康人群躯体、心理甚至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必然影响了这个人群的生存质量。亚健康人群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精力等方面的生存质量评估低于健康人群。生存质量的下降提示亚健康状态是一个社会性的综合问题。亚健康状态症状的错综复杂以及干预措施的不确定性和缺乏针对性,是亚健康状态调查存在困难的原因之一。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辨识与分类研究从亚健康主要状态、中医体质特点分析出发,结合心理及应对方式进行综合测评,可较系统地研究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这将为系统化干预亚健康提供一定的借鉴。

4讨论

综合近年关于亚健康状态与体质的相关研究发现,体质类型与亚健康状态具有明显相关性,偏颇体质较平和体质更易发展为亚健康状态,且体质分布随着居住地区不同,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体质干预可改善亚健康状态。目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体质分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针对某地区,某职业的亚健康状态人群进行体质分布研究,而亚健康状态的辨体干预治疗,以现代化检测技术进行亚健康状态之体质辨识研究则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J].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2]谢东北,林玲.心理亚健康概念的廓清和诊断标准的选择[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

[3]裴雯.不同放松训练方法对改善研究生心理亚健康的筛查及生物反馈干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学分类与评测标准[J].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5]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6]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