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86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外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86例临床分析

王炳富张汝锋吴敏

(井研县人民医院外二科四川乐山6131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麻醉、手术治疗方式和术后并发症。方法:总结我科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行手术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诊断、手术治疗和预后。结果:我科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成功率高、安全经济。结论: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注意术中的操作方法和防治其可能的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麻醉方式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4-0070-02

引言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hronicsubduralh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好发于老年人,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效果好[1]。我科从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86例,全部采用颅骨钻孔冲冼引流术,无一例临床死亡、无发生颅内感染,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72例,女性14例,年龄35~86岁,平均69±5岁;有临床症状或体征的病程是3天至5月,平均35天;头受伤时间25天至1年,平均4月,轻微头伤52例,中度26例,重度4例,无确切头外伤史4例;血肿部位主要位于额颞顶部硬膜下腔,其中左侧34例,右侧38例,双侧14例。

1.2临床表现

头痛75例,呕吐6例,肢体无力或偏瘫18例,行走不稳32例,嗜睡5例,昏迷1例,反应迟钝、记忆减退10例,精神症状6例,小便失禁5例。

1.3CT表现和血肿量

CT表现为低密度影、等密度影和混杂密度影,呈新月形状,中线结构有明显偏移(单侧,双侧不明显),脑皮质层表面有受压变形表现,侧脑室有一定程度受压和变窄,部分可见钙化灶。血肿量60ml~180ml。

1.4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行颅骨钻孔冲洗外引流术,其中单侧者行单孔治疗16例、双孔56例;14例双侧者均行了双侧的颅骨钻孔冲冼引流术,根据病人血肿、全身情况行单孔或双孔,。麻醉方式有局部麻醉、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操作方法:确定钻孔位置,据CT或MRI影像取血肿最厚层为体表投影的基准线,双孔者在基准线上分别于额中部、颞中后部钻孔,单孔者在颞中后部钻孔,钻骨孔时注意用力不能过猛,避免骨孔下方硬脑膜出现向内侧的剥离,术后可能发生硬脑膜外血肿,切开硬脑膜时,手术尖刀反向行“+”字切开,避免误伤向外复张的脑组织,生理盐水冲冼血肿时,空针注水时应缓慢,避免损伤蛛网膜、脑组织等。术后给予常规护理、病情观察,大量补充平衡液体,每日液体量平均在3000ml以上,头低脚高位,输注活血化瘀作用的中成药物等加快脑复张的辅助治疗措施[1],同时保持外引流管的通畅,视引流量及性质3~5天后拔管。

1.5结果

病人术后1~2天,头痛症状明显好转,瘫痪显著恢复,精神状况较术前明显好转。随访6个月,成功随访共65例,术后并发症:气颅6例,血肿残腔硬脑膜下积液8例。无一例临床死亡,无颅内感染发生。

2.讨论

2.1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外伤后在3周以上出现临床症状者,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且有包膜;好发于小儿和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10%,占硬膜下血肿的25%,病人除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外,长期慢性压迫使脑供血不足、脑灌注压降低、脑体积减小,细胞器大量退化、缺氧,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智力障碍、精神失常、记忆力减退及局灶性神经症状偏瘫、失语等[2]。

2.2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由于急性出血形成小血肿,血肿外膜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释放纤溶酶原,后者被激活后促进纤溶蛋白溶解,从而抑制血小板凝集,导致持续性慢性出血,使血肿缓慢增大,最终引起临床症状[3]。所以,在术中彻底冲洗清除血肿,务求将血肿外膜一并清除,是预防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的关键。

2.3外科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有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是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4],能快速清除血肿腔内含有纤维蛋白活性的血性液体,解除脑组织的压迫。Belkhair等[5]认为单孔和双孔并不影响预后。有报道称[6]双侧者同时行双侧的钻孔引流术能提高双侧脑组织的复位效果,降低术后一侧血肿增大的风险;术中应把握好的技巧:主要是颅骨钻孔时轻柔、不能用力过猛,否则可能出现硬脑膜较大范围剥离,引起术后硬膜外血肿;冲洗生理盐水时,空针注液体时缓慢、冲冼用的硅管变换不同方向,位于枕颞叶低处血肿最好是硅管采用虹吸原理清除,避免强力冲冼,直到液体色清止;排气时转动头部让颅骨孔的位置朝上且处于最高位,便于气体排出;引流管的方向一定朝向额叶[4]。术后头侧向患侧便于引流、脑复张,有报道称[1]高压氧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有促进脑复张,减少血肿的复发。CSDH特别适合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如果病人配合度好,最好采用局部麻醉方式下手术,不仅经济,而且安全。慢性硬膜下血肿包膜一旦出现明显大范围的钙化灶、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多次者、多房性结构者,需要考虑行开颅术,行血肿、包膜的清除术和责任血管处理。

2.4术后并发症:气颅和硬脑膜下积液。气颅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1)术中排气不够彻底是主要的,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与病人同医生的配合差有关系,在局麻下,病人可能因为恐惧、疼痛等因素而不停晃动头部,从而不能始终让颅骨钻孔的位置处于最高处,术中排气效果不理想;(2)空针注射生理盐水冲冼时,可能过快,导致气颅;护理上更换引流袋时,不注意将近端引流管关闭,导致空气从引流管流入颅内,导致气颅;(3)头皮缝合不够严密,让空气进入颅内,也是不能忽视的原因之一。气颅的处理,应根据占位效应、病人的临床症状决定是否再次手术排气,尤其对于张力性气颅,应尽早在局麻或全麻下施行手术,手术简单,消毒铺无菌巾后,经原切口拆线后很快露出颅骨孔,将硅管放入硬膜下腔内,方向指向额叶,助手将骨孔保持在最高位,注射生理盐水行排气,毕后,严密缝合伤口。硬脑膜下积液产生的原因是蛛网膜破裂(外伤或手术引起),且破口处的蛛网膜形成活瓣,脑脊液容易从裂口处流出进入硬膜下腔,而不能返流回蛛网下腔,形成积液。产生的时间约在术后1~2天,从引流管每天引流出的液体量也可以看出来,本组病例每天的引流量超过200ml,最多达400ml,液体呈淡黄色或清亮,抬升引流管出水口与骨孔间的高度差至12cm,防止过度引流,导致低颅内压,因能保持一定的硬脑膜下腔压力,有利于蛛网膜裂口自愈;总之,硬膜下积液增多,处理比较棘手,应根据情况选用保守治疗和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本组保守治疗成功5例,3例自动放弃治疗。

【参考文献】

[1]段军伟,唐晓平,王远传.高压氧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脑复张的影响[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9):829-831.

[2]费舟,章翔.慢性硬膜下血肿.现代颅脑损伤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78-280.

[3]孟祥雨,王引言,徐珑.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脑组织复位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7,33(7):665-668.

[4]吕然博.颅骨钻孔术Y-型双腔引流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70例[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12):1257-1258.

[5]BelkhairS,PickettG,Oneversusdoubleburrholesfortreatingchronicsubduralhematomameta-analysis[J].CanJNeurolSci,2013,40(1):56-60.

[6]孟祥雨,刘伟明,徐珑.不同术式治疗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8,34(7):71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