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雷红梅(锡林郭勒盟医院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376-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孕妇都非常重视饮食,都担心腹中的胎儿营养不够,导致营养摄入过多,而运动量减少了导致胎儿体重达到或超过4000g的巨大儿逐渐增多,[1]20世纪90年代巨大胎儿的发生率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一倍,国内发生率约为7%国外发生率为15%,男胎多于女胎,现在我国巨大儿的情况在逐年递增。
中国人对属相有着深厚的情节,导致了去年龙年的生育高峰,拿我院第四季度来看总共出生了617个婴儿,其中巨大儿就占65人选择剖宫产53例正常产12例现在我们就系统讨论一下巨大儿对产妇和新生儿都有哪些影响。
1.巨大儿的高危因素
1.1孕期营养过剩:孕妇怀孕后为了让胎儿得到更多的营养,很多家属想尽办法给孕妇补充营养,他们认为营养越好胎儿就越健康,缺乏运动导致孕妇肥胖体重过重,[1]孕妇的体重直至妊娠足月时体重平均增加12.5kg,而有的孕妇甚至增加了30-40kg。
1.2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孕妇巨大儿胎儿发生率为26%,而无糖尿病的孕妇仅为5%-8%。
1.3[1]遗传因素: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胎儿父母双亲身高大者,分娩巨大儿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1.4过期妊娠:妊娠周数过长,引起胎盘功能不减退者发生巨大儿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1.5巨大儿多见于经产妇,有资料报道胎儿体重随分娩次数增加而增加。
2.症状和体征
2.1[2]巨大婴儿会给产妇和婴儿本身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对产妇而言怀4000g以上巨大婴儿的产妇属高危产妇,可伴有蛋白尿、浮肿、高血压等,由于胎儿过大孕晚期肚子特别大身体过重腹痛、呼吸困难、行动不便容易摔跤,有可能造成意外。
2.2[2]体征:根据宫高腹围及先露高低计算出胎儿体重≥4000g,B超测定胎儿双顶径、腹径、股骨长等预测胎儿体重,双顶径>10股骨径>1.38时80%-90%为巨大儿。
3.并发症
3.1头盆不称:巨大儿分娩时头盆不称,产程延长和手术率曾高。
3.2肩难产:由于巨大儿常见身上脂肪较多胸围大于头围往往胎头出现“龟头征”,造成胎肩娩出困难,可发生肩难产,肩难产的发生率与胎儿体重成正比。
3.3胎儿畸形:巨大儿常见于妊娠合并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孕妇,存在胎儿畸形发生率增加。
3.4新生儿期疾病:巨大儿出生后容易发生低血糖,如果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和脑不可逆的损害,所以巨大儿应在出生后30分钟监测血糖,于出生后1-2小时开始喂糖水,及早开奶。
4.危害
4.1对产妇的危害:孕妇怀上巨大儿在妊娠期间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增加,随着现代社会妇女对正常生育的不同看法,孕妇害怕宫缩痛,都采取剖宫产,而巨大儿更加大了剖宫产率,[3]巨大儿在生的过程中也比较困难容易发生难产,由于巨大儿的关系在阴道分娩时虽然产力、产道及胎位均正常,但由于胎头过大变形差,胎儿也不能顺利通过产道,一方面造成产程延长孕妇体力极度衰退无力娩出胎儿,另一方面胎头、胎肩娩出困难常需手术助产处理不当可发生严重的阴道损伤和会阴裂伤甚至子宫破裂,子宫过度扩张,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一导致产后出血,此外产妇因盆底组织在分娩过程中过度伸张或撕裂易造成子宫脱垂,又由于先露长时间压迫产道也会发生尿瘘和粪瘘,因此对于分娩前已确诊为巨大儿的医生大多建议采取剖宫产的方式结束分娩。
4.2对胎儿的影响:
4.2.1巨大儿增加胎膜早破的几率而早破水也增加了胎儿脐带脱垂的危险,所以一旦孕妇早破水应取臀高左侧卧位,一旦发生脐带脱垂危及胎儿生命。
4.2.2胎儿太大造成难产,不仅产妇饱经痛苦还易使胎儿因产程太长而发生窒息,轻者胎儿脑部暂时性缺氧,重者可能影响大脑发育,造成以后智力低下不良后遗症。
4.2.3巨大儿往往需要手术助产,如产钳牵拉易导致新生儿窒息甚至引起颅内出血、锁骨骨折、臂从神经麻痹等一系列的新生儿外伤,如果发生重度窒息即使抢救脱离危险也可能因缺氧或颅内出血而将来智力发育迟缓,巨大儿的孩子应和早产儿一样对待,都属于高危儿出生后特别监护,注意呼吸、面色等情况,此外巨大儿将来还存在更多的潜在麻烦如:肥胖症、糖尿病、性功能障碍、智力落后等。
5.治疗
5.1孕期疑有巨大儿应作糖筛查实验,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控制血糖。
5.2骨盆胎位正常者可在严密观察下试产,如发展不顺利应行剖宫产。
5.3胎位不正合并糖尿病孕妇巨大儿者应行剖宫产。
5.4巨大儿阴道分娩前应及时行较大的会阴侧切术,同时做好肩难产的准备工作,分娩后应宫颈及阴道检查,了了解有无软产道损伤,给予修补,并预防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3-124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61-763
[3].郑九生、黄维新.巨大儿与肩难产.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J],2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