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强(山西省临汾侯马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04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8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鼓室内注射曲安奈德和盐酸氨溴索治疗,对照组在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和盐酸氨溴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中痊愈22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疼痛、眩晕、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曲安奈德和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曲安奈德盐酸氨溴索疗效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常由于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或免疫反应引起,严重者可导致患者的听力下降[1]。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尤其在儿童中更为多见。如不及时治疗,常致耳聋,无法补救。药物治疗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首选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较多,无统一标准。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采用曲安奈德和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中耳胆脂瘤、鼓室粘连硬化、胆固醇肉芽肿;排除重症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疾病。
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14~65岁,平均40.3±3.5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6.5±2.5个月。电测听显示传导性聋50例,混合性聋30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耳闷、耳阻塞感、水动感,有鼻塞,睡眠打鼾。伴有或不伴有听力下降病史。术前耳内镜检查: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或琥珀色,鼓膜内陷,可有液平面或气泡,部分可见发丝状液平面,活动受限,光锥变短或消失。
声阻抗测试发现,平坦型24例,负压型56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耳聋类型、临床表现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鼓膜内注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取端坐位,头稍前倾,患耳朝向术者,外耳道常规碘伏消毒,在鼓膜后下象限采带有鼓膜穿刺针头的5mL注射器穿刺。⑴对照组:注射盐酸氨溴索15mg和地塞米松5mg。⑵观察组:注射盐酸氨溴索15mg和曲安奈德40mg。两组患者在注射药物时要缓慢推入,当患者无明显算云,主诉有鼻咽部药物时,可稍加压力将全部药液进行灌注。灌注药物后用消毒棉球阻塞外耳道,平卧休息30min。两组患者每周治疗1次,以4周为一个疗程。
1.3评价指标
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判定标准为[2]:⑴痊愈:耳鸣、听力下降、耳闭塞感等症状消失,听力提高,耳镜检查见鼓室积液征消失,鼓膜正常,气骨导差<10dB,纯音测听0.5、1.0、2.0、4.0kHz气导听力提高20dB以上,鼓室导抗图为“A”型;⑵有效:耳鸣、听力下降、耳闭塞感等症状明显好转,音测听0.5、1.0、2.0、4.0kHz气导听力提高10~20dB,鼓室导抗图为“A”型或“C”型;⑶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听力学检查均无改善。
1.4统计学处理
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中痊愈22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注:对照组VS观察组,﹡P<0.05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疼痛、眩晕、咽鼓管损伤及大出血等并发症。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主诉有耳内短暂性的闷胀,但未影响治疗。经随访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耳漏,无化脓性中耳炎出现。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反应。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主要发病基础,也是最常见的病因[3]。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应积极及时治疗,以避免听力障碍。鼓膜内注射药物是临床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常用方法。地塞米松是长效类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够抑制鼓室黏膜细胞反应及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等。但该药物鼓膜注射后作用不能持久,反复注射又容易择偶成鼓室腔粘连纤维化。曲安奈德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抑制吞噬细胞功能,稳定溶酶体膜;阻止补体参与炎症反应,局部注射吸收缓慢,作用可持续2~3周,具有高受体亲和力[4]。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盐酸氨溴索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曲安奈德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地塞米松(P<0.05),且两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综上所述,曲安奈德和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春晓,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综述[J].中国医药指南,2008,6(4):71-72.
[2]刘世琳,刘卫一,张亚梅,等.不同方法治疗儿童不同程度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17(2):123-124.
[3]黄春平.不同方法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4):99-100.
[4]俞飒.不同方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11(3):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