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知识体系框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知识体系框架

庄谦坤曾玉龙张立丰

(粮生化(成都)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611430)

摘要:现在的社会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依靠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还需要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改进,特别是电气自动化领域发展的前景很大,相应的对于人才的需求很大,因此,需要针对该专业的人才建立相应的知识框架体系,从而更好地培养人才。

关键词:电气工程;培养模式;知识框架

1.社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的培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同,同时也与当时的经济和政治有关,因此,不同的时代培养人才的模式也不一样。社会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让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逐渐的从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培养全能性人才。

高等教育主要是依靠大学来培养,大学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积累,还能够培养和创造一大批人才。因此,大学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为知识的传递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电气工程,电气工程和自动化学科可以算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学科,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一些要求:

1)社会发展的很快,传统的单一性人才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培养一批全能型人才,不仅需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很熟悉,还需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融会贯通的思维,同时还需要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2)现在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式逐渐转变为自主择业,这就造成用人单位想选择全能型人才,但普遍反映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理论知识丰富,动手实践能力差,并且知识面仅限于本专业,这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这就要求大学的高等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理论知识,还需要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3)现在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里的宝贝,没受过苦,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接受不了一点打击,遇到困难就想放弃,没有钻研的精神,要知道科学的研究都是从失败中获得的,要是不能克服这些问题,今后的工作中将不会有太大的成就。甚至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遇到问题就想轻生,这辜负了父母的期待,也浪费了社会的培养。因此,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坚定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敢于创新,这样才是合格的综合性人才。

4)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电气工程涉及的技术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广泛的使用,特别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这使得电气设备逐渐发展为数字化和信息化,而电气工程所包含的企业管理逐渐发展为高效化和市场化。这要求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有专业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有广阔的视野以及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够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性的综合性人才。

2现在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不是要完全抛弃传统的教育方法,而是在传统的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仅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不同的行业工作并且适应行业不断的变化,而且还需要具有自己的个性,做到各方面的能力能够全面协调的发展。但素质教育也不是让培养的人才能够样样精通,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是要具有不断学习的意识。素质教育并不是让学生在教育结束后就不在学习,而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方法。因此,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以下特征:

1)全能型的人才不仅需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熟悉与本学科相关的其它学科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全能型人才。

2)全能型人才不仅仅需要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这就要求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进而不断的创造新的知识。

3)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对人才的需求量,特别是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通常都很擅长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很强,对于专业知识很了解,并且对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够使用一些创新的办法解决。社会非常需要这样的全能型人才。

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就是以上提到的,这是今后社会的希望,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这就需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出现的明显问题,我国的教育往往太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往往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和学生缺少互动,甚至学生有问题不敢和老师说。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1)克服其过重的知识传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2)克服过窄的专业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3)克服其过弱的文化陶冶,提倡发展学生的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知识体系框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范围应更加拓宽,不仅要有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的特色,应具备“强弱电”的知识结构;而且也应当具备较广的人文、社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我们要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坚实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系统深入的强电知识和较系统全面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微电子方面的知识。此外,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要全面更新教学内容,要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动态,要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为此,我们提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最基本、最完整同时又是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框架。所谓“最基础”,就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把握电气工程的技术脉络,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专业打下扎实基础;所谓“完整、可持续发展”。就是学生学习了这些课程之后,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兴趣更加系统地、深入地开展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要求出发,其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中除了具备与其他工科类专业相同的基础课之外,还须具备下述的三大知识系列课程

1)电工电子系列课程。包括“电路基础”、“电子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电磁场”、“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5门课程。

2)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微机系统”、“信息通讯网络概论”、“软件技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现代检测技术”7门课程。

3)电机与电能系统系列课程。包括“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基础”、“电能系统基础”等课程,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促进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理解专业构建的体系以及对今后的专项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上述三大知识系列课程外,再加上适当的专业选修课、实验、实习、创新实践,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电气知识体系,适应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

4结束语

总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在电气工程领域,我们应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理论水平较高能从事科学研究的创造型人才;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强能从事工程技术开发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各个高等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我国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多样化的格局,使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符合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学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发展的背景[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

[2]李扬.优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知识结构[C].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西安: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