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医学院外科教研室410219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角色扮演这一应用方式在手术体位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以及劣势,并且根据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出和解决,帮助在我国的临床医学中更好的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所选用的方法是将本校选出100名学习护生的学生来进行分组实验,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为50名,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选出观察组50名学生,对其应用角色扮演法这一教学方式。对其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在半年之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观察组所应用的角色扮演法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去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并且在单项操作考核、考核成绩、综合技能考核成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字:角色扮演;手术体位;教学实践
引言:所谓的角色扮演法(rolesplayteaching,RPT)其主要的指的是一种社会心理技术。这种技术的主要功能就是让其他人暂时的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且要求按照这一位置的人自身所要求的做事方式和做事态度来进行行事,这样可以有效的去增进对他人以及其社会角色的理解,从而更加有效地且方便的去履行自己的角色。目前来看,这一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管理、医疗等领域。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4级的护理专科实习生100人,均为女性,年龄20岁一22岁之间;这些学生都为四年制高级护理专业学生。对这100名学生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人,要求这两组护生在其自身的年龄、文化基础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根据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分组进行不同的研究和分析,其中对于对照组需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需要按照应用的教学计划来进行教学,并且针对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认真的讲解和分析,需要老师做到每一个重点都讲透、每一个难点都讲懂,并且需要将每一项操作都逐渐的进行分解成为可以独立的环节,并且去根据每一个环节去制定质量的标准以及环节考核的标准,列举出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对于观察组,需要采用角色扮演训练法,教师可以设计病例,然后让护生之间进行一个有效的分工协作、并且进行相互配合,让护生可以更好的去学习到在手术室内的各项操作技能,如:以肋骨骨折合为例,学生可以对其进行血胸的开胸探查术,巡回护士、器械护士。并且从挑选手术的器械、敷料、打包、等等需要在手术之前所要做好术前准备等方面进行开始,并且分别在进行手术室护理工作程序和手术配合全程护理技术操作。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动作必须符合规范,并且必须要符合无菌操作这一原则。教师必须要严格的检查学生在进行操作过程中的全过程,按环节考核标准给予评分。
1.3考核评价方式
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老师对100名学生进行测评,留出最初的数据以便在考核之后进行分析。除了传统的考核方式之后,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学效果的调查以及让学生去填写护生能力的自评问卷调查,让学生自己去表达其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事情,并且设置学习兴趣、参与意识、以及精力投入等几个相关的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本次医学的研究过程中,主要进行利用的统计学的软件为SPSS15.0,根据这一软件来对相关数据进行一个有效的分析与处理,可以得出结果为(P>0.05)即无统计学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由上表可以知道,观察组中的50名学生无论是技能考试的成绩、课堂测试的成绩或者是实习结束考试的成绩都好过对照组的50名学生,于此可以得出结论,应用角色扮演法可以有效的去帮助学生提高其自身的成绩和学习效果。
3.讨论
近几年,随着我国的医疗技术越来越好,护理学科发展的也越来越快,在我国RPT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护理学者们的重视,并且被逐渐的应用到了临床护理以及很多的学校教学实践之中,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但是将RPT这一方法应用在手术体位教学实践中,对于手术室的护理教学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一种新的突破。
总结:根据本文以上的讨论和分析可以知道,在我国的手术体位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和理解临床手术室的工作方式,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并且对于其自身所学习的知识更好的掌握,更加深刻的将这些知识牢记。
参考文献:
[1]张咏梅,钟建华.角色扮演法在手术体位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06:458-459.
[2]何升华
,尹正江.角色扮演法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32-34.
[3]钟卫英.角色扮演法在手术体位安置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0,12:1075-1076.
[4]李劲云,刘洋,李静,魏兵.角色扮演法在手术体位教学实践中应用[J].护理研究,2008,S2:235-236.
[5]李媛,宋烽,宋秀棉.角色扮演法在手术室护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0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