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护理在新型术后镇痛管理模式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麻醉护理在新型术后镇痛管理模式中的应用

张建斌樊红梅王守艳?

张建斌樊红梅王守艳?

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心手术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术后镇痛管理模式的麻醉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4年1月~12月收治的需术后镇痛治疗的胸科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为由麻醉医生和麻醉护士共同组建的术后镇痛小组进行个体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观察两组镇痛效果、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程度的情况.结果干预组在镇痛效果、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程度的情况均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通过个体化、精细化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术后镇痛的管理水平,对患者康复及医护人员的管理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关键词】麻醉护理,术后镇痛【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467-0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对优质的医疗服务质量的迫切需要,术后镇痛已成为手术患者早日康复的常见治疗.但因大多数医院没有针对术后镇痛相关的培训,又无术后疼痛护理的规范流程,加之大多医护人员对其知识缺乏,对疼痛护理不够重视;导致术后镇痛并未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影响了医患关系和患者的康复程度.为使更多的手术患者能在安全、无痛、舒适中度过围手术期,我们应将术后镇痛护理工作质量作为一项持续改进护理质量项目来抓,不断提高镇痛效果.我们现将以胸科患者为重点,推行个体化、精细化的术后镇痛管理模式;以下即对麻醉护理在术后镇痛工作中的管理进行了研究.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来自于本院2014年1月~12月收治的采用一次性镇痛泵术后镇痛治疗的胸科患者200例,年龄45~79岁,平均(58.3±2.0)岁;男117例,女83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方法对照组中的患者进行常规管理,即由麻醉医生自行处理镇痛泵的所有事项,并凭经验追加常量的镇痛药物.而对干预组中的患者,采用了由麻醉医生和麻醉护士共同组建的术后镇痛小组进行个体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1.2.1护理干预方法全面掌握并评估患者的病情资料,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并实施.做好心理护理,主动沟通患者,争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人格,相信患者主诉,同情其痛苦等.做好宣教工作,让患者了解术后可能出现疼痛等常见不适,向患者说明镇痛泵术后止痛效果的确切性和安全性,针对不同患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水平,耐心阐述术后镇痛泵应用的优点所在,讲解常见镇痛药物的知识,使患者对药物有所认识,并说明镇痛的方式、方法,同时教会患者简单的镇痛泵的操作方法;并交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告诉术后镇痛是促进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用药对症治疗,其副作用对人体损害小于疼痛的影响,消除患者的顾虑,尤为对镇痛剂过瘾的误解[1],

增强其战胜病痛的信心,自愿接受且积极配合治疗.1.2.2疼痛评估标准疼痛评估采用0~10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尺的两端标有0~10数字,使用时先向患者解释:“0”代表无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让患者在尺上标出能代表现时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生根据刻度位置,找出相应分值评出疼痛分数.疼痛分级:0为无痛;<3为微痛;3~4为明显痛,影响其情绪睡眠,但能忍受;5~9为疼痛加剧,影响其情绪睡眠,伴心率快,出汗、难以忍受;10为剧痛,难以忍受.麻醉护士正确掌握并教会患者使用VAS评分法,同时结合实际,患者在静止时和一般活动时,如咳嗽、呼吸、翻身等重度活动时出现的疼痛分级,对其耐受程度进行准确评估.自定疼痛缓解分级标准:1级为缓解:持续或间断隐痛,但可忍受,并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2级为部分缓解:疼痛明显,但能忍受,要求追加镇痛药,影响睡眠;3级为无效:疼痛剧烈,无法忍受,需追加负荷镇痛药,睡眠严重干扰,可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2.3填写术后镇痛访视表,以评估镇痛效果[2]该表内容包括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年龄、体重、术式、麻醉方法、镇痛的途径、模式、起止时间及药物配方、麻醉师姓名以及随访时间、生命体征指标、镇痛效果和并发症的观察,不良反应记录及处理.

1.2.4巡视使用术后镇痛泵的患者,配合麻醉医生现场解决相关问题由组内的麻醉护士专门负责术后使用镇痛泵患者的访视,时间点为术后24、48、72h,主要负责了解镇痛泵的安置情况,穿刺点情况,测量生命体征,进行VAS评分、镇静评分及运动阻滞评级,恶心、呕吐评分,注意观察患者的按键次数及注入的总药量.并在随访表上做好记录.随访时如发现镇痛效果不佳或发生并发症,马上与麻醉医生联系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如需追加镇痛药物,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如体重、术式、疼痛程度等)进行个性化追加;如剧痛难忍,应在密切监护生命体征并常规吸氧下,给予适当的负荷剂量,以免发生意外.1.2.5镇痛泵的护理术后当天到病房访视时,指导示范正确的翻身方法,防止导管滑脱、扭曲或打折.患者活动时,要避免拖拽,保持硬膜外导管通畅,同时注意伤口的保护,减少翻身活动时带来的疼痛.

1.2.6镇痛结束时指导穿刺点的护理镇痛结束拔除硬外管后,消毒、敷贴;指导家属热敷穿刺点,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和消散.1.2.7反馈各种相关临床信息,以利于不断改进镇痛效果建立资料库,把所有术后镇痛随访表保存、统计,科内定期进行讨论,使术后镇痛治疗达到更加科学、安全、有效.1.3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巡视时间、追加镇痛的剂量、追加负荷剂量的次数以及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程度、相关的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1.4数据处理将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例数(n、%)表示,组间对比采取t检验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对比,干预组的术后巡视时间耗时更短、注入药物总剂量、镇痛泵按键次数及需追加负荷剂量的次数更少.(P<0.05,见表2)表2两组患者对术后巡视时间、注入药物总剂量及镇痛质量的比较

3讨论术后镇痛泵是一项发展日趋成熟的镇痛技术;但仍有许多研究表明,其疼痛效果仍不令人满意.影响术后镇痛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多环节的,而所有导致术后镇痛欠佳的因素多少都有与镇痛管理的不足和缺失有关,只有加强和规范术后镇痛的管理,制定个体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疼痛管理策略,其影响原因才能避免,或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予纠正,才能提高术后镇痛的终末质量.但是,大多数医院麻醉医生的临床麻醉工作任务已繁重不堪,单独由麻醉医生兼顾术后镇痛管理,并不能完全发挥术后镇痛的良好作用.还有许多影响术后镇痛效果的因素,需要专人管理才能让更多患者受惠[3].由此可见,术后镇痛的管理并不完善,建立全面、科学的麻醉护理管理是当务之急.而由麻醉护士共同参与的术后镇痛小组中,麻醉护士在管理层面起到了十分独特的作用:①麻醉护士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疑虑和担忧.②对术后镇痛泵的患者进行预见性巡视,确保镇痛泵的正常使用,提高了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③针对具体情况给予专业解答、及时的检查和恰当的处理,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④不但参与为患者制定和履行个体化的镇痛方案,而且通过综合分析反馈信息,建立互动式的护患关系模式,充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保证镇痛干预的有效性.同时,我们通过对反馈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后,认为这种模式也可用于不同外科的术后镇痛,并进行专科化制定,使得术后镇痛能为更多的患者服务,精进护理质量的水平.

对术后镇痛进行个体化、精细化、合理化的麻醉护理,是全面照顾术后患者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麻醉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有意识的加强术后镇痛护理的相关管理工作,使术后镇痛护理更具计划性、目的性和有效性,从而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增强了责任心,提高了患者术后镇痛质量,使其感觉舒适,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此法使得患者真正受益,提高了术后镇痛的效率,也增加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综上所述,该管理模式的应用,使护理管理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并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经过实施护理干预、合理地预防性用药及制定术后镇痛访视模式的方法,干预组取得了显著疗效.通过合理的运用这一科学管理方法,能真正体现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和实现护士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1]李美杏.折病人院内急诊的护理体会[J].广西医学,2008,30(3):449[-450.2]徐玉云,邹群飞,黄洁连,等.麻醉护士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泵的护理管理[J].护理研究,2012,19(12):114-115.[3]李迎梅,张庆生,杨德凤,等.镇痛泵的使用与不良反应及其处理[J].护理学杂志,2005,20(8):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