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区养老模式现状与趋势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四川省社区养老模式现状与趋势分析

彭思涵,郭佳晨,蔡成彰,包锐,彭德忠Δ

彭思涵,郭佳晨,蔡成彰,包锐,彭德忠Δ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1137

摘要:通过对四川省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需求调查,提出我国社区养老模式应在大力宣传、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专业服务人员培养等方面不断创新,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国社区养老模式,为探讨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社区养老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养老;模式;现状

随着国际老龄化的加剧,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早在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但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机构以及养老服务设施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要,如何养老、何处养老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四川省作为拥有8000万人口的大省,养老问题尤为突出。现将调查四川省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需求汇报如下,为探讨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社区养老模式提供实证依据。

1.四川省社区养老现状概述

四川省于1997年进入人口老龄化,早于全国2年。截至2013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02亿,占总人口比重14.8%;四川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1653.3万,占总人口比重18.1%。面对当前我省人口老龄化形势,各地都积极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以公共政策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互利共赢的老龄事业格局,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差异化的养老服务需求;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开展公益慈善项目等。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四川省具有代表性的3个社区即温江天府社区(农村社区)、成都汪家拐社区(城市社区)、温江康馨苑社区(新农合社区)选取共180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0岁;意识清楚,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正常,无阅读能力者由调查人员协助完成;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精神障碍、认知障碍、重症和终末期老年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如下:年龄:60~84岁,其中60~74岁118人(65.6%),75~80岁47人(26.1%),80岁以上15人(8.3%);性别:男性86人(47.8%),女性94人(52.2%);文化程度:文盲12人(6.7%),小学水平82人(45.6%),初中水平58人(32.2%),高中及以上水平28人(15.5%);健康状况:完全自理者120人(66.7%),半自理者52人(28.9%),不能自理者8人(4.4%);对社区养老模式的了解程度:133人(73.9%)了解该模式,且74人(41.1%)愿意选择该模式养老。

2.2方法

2.2.1文献研究

课题组成员广泛查阅有关社区养老模式的文献,全面了解四川省社区养老现状和国家出台的养老政策。

2.2.2实施方法

由研究者与调查人员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发放问卷,进行现场调查。采用统一的指导向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的老年人介绍调查目的及问卷填写方法,视力减退或不识字的老年人在调查者的帮助下完成。向老人们发放印有太极拳、推拿、艾灸等中医保健知识的健康手册,并结合中医保健和护理相关知识,向老人们宣传日常中医保健知识等,为老人们带去大学生的人文关爱。所有问卷当场回收,并由调查者仔细检查及核对,发现遗漏及时返还补填,有效回收率100%。

2.2.3数据处理

将收集的全部资料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对目前四川省社区养老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不同老年人养老需求和适宜的社区养老模式。

3.结果

3.1养老模式选取及满意度情况见表1

表1-养老模式选取情况表(n=180)

4.讨论

4.1社区养老模式优势明显,预测是我国未来主要养老模式

调查数据显示,有41.1%的老人在通过调查人员的介绍后表示愿意选择社区养老模式,度过一个高质量的晚年。社区养老吸收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既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养老服务,又能减轻子女的照护负担。

4.2应加强居民对社区养老模式的宣传

居家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不再是按照传统模式老人居住在家里安度晚年,而是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发挥社区资源优势的社区养老模式。调查显示,有73.9%的老人听说过社区养老模式,但是几乎所有老人都对这种新兴养老模式了解甚少。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受我国从古至今沿袭的“养儿防老”传统的影响,导致普通老人和相关管理部门对开展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养老职能将以家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为主,社区养老更适合未富先老国情的需要。所以,宣传社区养老模式、开设社区养老模式试点社区等,是增进老人和管理者对社区养老模式认识的最有效方法。

4.3社区养老模式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较低,发展很不平衡,尚不能满足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需要。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政府应加强相关法规政策建设,积极推出民间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促使社区养老与市场相结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我国社区养老模式快速有序地发展。

4.4养老服务人员需专业化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且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人员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大多只接受过短期上岗培训。而服务内容也仅局限于日常简单的照护等,忽略了老人需求的专业护理、精神慰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69.5%的老人希望提高养老保障及医护水平,能得到专业的照料。42.2%的老人认为应该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希望养老服务人才能针对老人常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提供专业化、个体化的照料。由此可见,老人对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是非常渴求的,可以通过增办老年护理、老年医学等相关专业或成人教育培训,培养出专业化的技术型养老服务人员。

5.小结

社区养老模式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养老模式,也是较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兴养老模式,是缓解我国严峻老龄化现状的重要模式,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举措。对我国社区养老模式大力宣传、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专业服务人员培养等方面进行不断发展和创新,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国社区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提升养老服务品质,促进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恺悌,孙陆军,牟新谕,等.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残疾人研究,2O11,(2):11—16.

[2]陈晶莹.老年人之长期照护[J].台湾医学,2003,7(3):404-2.

[3]徐新鹏,王瑞腾,肖云.冰山模型视角下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人才素质需求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25(1);84-88

[4]赵怀娟.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一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综述[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10):62-67.

[5]陈传波,路雪芹,黄霞等.农村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8):710-713.

[6]倪荣,刘新功,朱晨曦等.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现状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0,(7):39-41.

[7]金卉.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杭州市的调查[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2);66-72

[8]况成云,邓平基,马菊华等.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伦理跟进[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725-727.

[9]丁玉琴,张建华,王斌等.高龄失能群体社区照护现状及服务体系探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4);60-62

[10]丁佳丽.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3.

[11]Wong,A.REGroot,J.Ponder,etal.Predictorsoflong-TermcareUtilizationgbydutchHospitalPractticeResearch,2010,(10):110.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彭思涵,女,研究方向:老年医学;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Δ通讯作者:彭德忠,教授,研究方向:推拿学和中医养生保健;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邮编:6111137;邮箱:143770403@qq.com

基金项目:该课题受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资助(项目编号:ky2015-010)及成都市科技局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3RKYB053ZF-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