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59例手术治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胫骨平台骨折59例手术治疗体会

张凤瑞李海东

张凤瑞李海东(湖北省新华医院湖北武汉430015)

【摘要】手术治疗是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胫骨平台骨折之预后,经常出现关节强直或创伤性关节炎,要取得良好的疗效,术中整复平台关节面,尽

量达到解剖复位,稳定的内固定,膝盖节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力线的恢复,术后及时正确的康复计划,都是恢复膝关节功能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膝关节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5-0288-01

我院从2000年1月-2008年9月共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5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59例,男性34例,女性25例;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8.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9例,压砸伤25例,坠落伤5例。左侧21例,右侧38例。按Schatzker[1]分型:I型10例,II型18例,III型10例,IV型8例,V型8例,VI型5例。

2、手术治疗,本组59例患者,均在一周内施行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及健康状况;选用不同的手术切口及内固定方法(详见表I)。合并韧带损伤者作I期修复固定;合并半月板损伤者,则尽量保留或修补。术后抗感染治疗5-7d、14d拆线。全部病例均在术后2-3d即开始进行股四头肌锻炼。

表159例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方法(例)

3、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获术后随诊,随诊时间9-36个月,平均19个月。所有病例均无切口感染,骨折均于4个月内临床愈合。关节塌陷<2mm者8例,>3mm者4例,无内固定失败及内外翻畸形。伤膝功能恢复情况;按Rasmussen评分标准[2],优34例,良19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89.8%。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常伴有韧带及半月板损伤,并可致平台塌陷和分离移位[3],是常见的主要承重关节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各种骨折的1%,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城镇工业化及道路交通的飞速发展,高能量损伤日益增多,受伤机制也越来越复杂。目前手术治疗已经成为公认的有效治疗手段[4],我们在术前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作好全面分析与评估,详细分析X线片及CT检查、三维重建或MRI等影象资料、设计合理的手术方式及切口。原则是既要充分显露骨析,便于复位及植骨,又要尽量减少骨及软组织的剥离造成的血供破坏。骨折整复时要尽量恢复光整的平台关节面和纠正侧方移位,恢复良好的力线。对于I型骨折,无关节面塌陷者,可于C臂机透视下行闭合经皮拉力钉内固定,血供破坏少,术后即可早期作功能锻炼,效果良好。面对于II、III、IV型骨折,应尽量避免切开关节囊。对于V、VI型骨折,应尽量减少剥离、尽可能多地保留伤膝血供。骨折整复后,可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理的内固定器材固定,内固定之螺钉松紧度要适宜,不宜过紧或过松。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塌陷骨折、橇拔复位后,必须有效植骨。我们采用自体髂骨块植骨,使之获得坚强的骨性支撑,术后效果良好。而对于粉碎性骨折,则恢复关节面的稳定性和良好力线尤为重要,而不必强求关节面完全平整,随着骨折的修复,纤维软骨充盈塌陷区,骨折亦可良好愈合,膝关节稳定,功能恢复也较满意。

股胫关节结构复杂,其稳定性主要由交叉韧带和侧副韧带维持。如其稳定性和良好力线丧失,就会改变关节负荷分布,导致膝关节退变。而完整的半月板能改善关节面的应力分布,减轻关节面接触压力,保护关节软骨、迟缓关节退变。所以对伴有韧带损伤者,应尽量I期修复。对伴半月板损伤者,应尽可能修复或保留。

手术治疗只是为膝关节功能恢复提供了条件,而术后及时、正确的功能锻炼可防止粘连、促进韧带愈合及关节面重塑,是恢复膝关节功能的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所以,本组病例,凡未行外固定者,均于术后2-3d即开始使用CPM(关节被动练习机)作功能锻炼。术后行外固定者,术后3d行股四头肌及踝、跖关节的主被动锻炼,术后3-4周拆除外固定后即行CPM锻炼。术后14周根据X线片及临床愈合情况指导患者柱双腋杖下床部分负重,练习行走。待X线片显示完全骨性愈合后,方可全部负重。切忌过早负重,以防在骨愈合前,发生膝关节塌陷,内外翻畸形。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对负重行走,下肢的稳定均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必须达到:最佳的关节面重建(漆关节良好力线的恢复);坚决稳定的内固定;而术后早期,正确的功能康复计划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SchatzkerJ,McBroomR,BruceD.Thetibialplateaufracture[J].ClinOrthop,1979,(138):94-104.

[2]RasmussenPS.Tibiacondylarfractures.ImpairmentofkneejointStabilityasan

indicatorforsurgicaltreatment[J].JBoneJointSurg(Am),1973,55:1331-1350.

[3]卢世壁主译.坎贝尔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11.

[4]王亦璁,近年骨折治疗观点的反思[J].中华创伤杂志,1998,14(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