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创科250031)
摘要:目的评价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价值,为骨科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骨科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骨创伤患者,以预防性护理干预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常规护理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骨创伤患者的DVT形成率、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期间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骨创伤患者DVT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各项指标护理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后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可以降低DVT形成率、改善患者血流速度,提高护理质量以及预后。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流速度;护理质量
DVT即深静脉血液发生异常凝结现象,骨创伤患者发生率较高,约占同期50%。骨创伤患者DVT发生率较高的原因——手术期间有静脉损伤表现,诱发血流凝滞以及血液粘稠等情况,加上骨科患者术后卧床时间较长[1]。治疗不及时导致相关并发症问题,延长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资料指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降低骨创伤患者的DVT发生率,并提高护理工作质量[2]。基于此,本文就我院骨科收治的骨创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总结同期不同护理方案干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均为骨创伤患者,经MRI、CT、X线检查确诊,病例选自2016年7月-2017年7月,各选择60例接受预防性护理、常规护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此次实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淋巴管回流障碍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等患者。观察组:60例骨创伤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患者年龄介于36-78岁,均值(47.60±2.55)岁;体重介于48-78kg,均值(55.80±6.50)kg。对照组:60例骨创伤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介于36-76岁,均值(47.20±2.80)岁;体重介于49-80kg,均值(56.60±6.80)kg。观察组、对照组骨创伤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骨科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日常护理等。
观察组——骨科常规护理+预防性护理干预。(1)DVT预防。骨科手术期间做好四肢、盆腔周围静脉、静脉内膜保护处理,准确摆放术中体位,尽量减少下肢静脉受挤压情况,抬高创伤肢体利于静脉回流。维持深静脉通畅性,降低深静脉高压。另外,指导患者以温水擦拭全身皮肤,维持皮肤清洁、干燥状态,观察患者皮肤温度、颜色等情况。(2)康复训练。术后根据骨创伤患者情况指导早期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运动方法、技巧、时间,包括踝泵、股四头肌舒缩运动,每次15min,3次/d,并指导患者呼吸方式等,以患者舒适耐受为宜。患肢维持中立位,以气枕抬高约13cm,间隔2h进行一次深呼吸,促进静脉回流,指导患者进行扩胸运动,缓慢进行,肢体不便运动患者,定期辅助其翻身运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流通。(3)用药护理。术后12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危重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关注患者肝、肾功能以及身体情况。(4)心理护理。骨创伤呈明显突发性,患者心理准备不足,术后疼痛感、相关并发症问题明显,均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需要和骨创伤患者、家属沟通,重视家属对患者的影响,共同进行患者心理安抚和情绪疏导,改善患者负性心理,提高配合度。(5)饮食护理。骨创伤患者饮食上侧重低脂高纤维,多食用蔬菜瓜果,禁食辛辣、油炸以及高胆固醇食物。
1.3观察指标
记录骨创伤患者DVT形成率、护理质量(DVT预防能力、专科护理能力、护患沟通能力、护理主动性,均为百分制)评分、护理期间血流速度变化情况[3]。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完成骨科骨创伤患者观察指标计算。DVT形成率等计数指标以%形式展开,进行卡方检验;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期间血流速度等计量指标以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骨创伤患者观察指标结果为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DVT形成率对比
观察组60例患者中DVT形成率为10%(6/60),对照组60例患者中DVT形成率为25%(15/60)。观察组以及对照组骨创伤患者DVT形成率结果经统计学计算,X2=4.6753,P=0.0305。
2.2血流速度变化对比
观察组以及对照组骨创伤患者血流速度变化情况见表1。经统计学计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复位、固定、复健均为骨创伤治疗方法,治疗所需时间较长,需长期制动、卧床,加上补液治疗、止血带应用造成的静脉壁损伤,增加了DVT的形成率。DVT不但损伤患者的下肢功能,还延长了康复所需时间[4]。预防性护理综合骨创伤患者可能发生DVT的相关因素进行护理干预,包括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康复训练、DVT预防,降低了DVT形成率[5]。
结果显示:观察组骨创伤患者DVT形成率为10%、护理后血流速度为(29.05±4.65)cm/s,对照组骨创伤患者DVT形成率为25%、护理后血流速度为(23.46±5.02)cm/s,P<0.05。另外,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和姚丽娟研究结果有一致性,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预防性干预组明显低于常规干预组,P=0.0016[6]。
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干预减少了DVT形成率、提高了护理质量以及血流速度,具有骨科推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艳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结合预防性护理措施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6,22(4):463-464,467.
[2]马惠敏,赵金彩.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效果评价[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6):686-688.
[3]陆文婷.高龄病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肪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医药前沿,2013,(29):314-314.
[4]代兵.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5):895-896.
[5]潘聪云.预防性护理在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6):51-52.
[6]姚丽娟.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9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0):101-102.